《红色经典初版本影印文库》推出,见证党的百年光辉历程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06-26 14:15

《八月的乡村》《二月》《前茅》《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谁是最可爱的人》……作为中国新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革命文学犹如一座恢弘富矿,具有发掘不尽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为了缅怀文学大家、重温文学经典,作家出社近期推出《红色经典初本影印文库》,以独特的方式再现党的百年辉煌历程,致敬现当代作家们的不朽创造。

6月24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作家出社承办的《红色经典初本影印文库》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发布会由作家出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路英勇主持。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书记共同为《红色经典初本影印文库》揭幕。

铁凝主席和钱小芊书记共同为《红色经典初版本影印文库》揭幕.jpg

铁凝主席和钱小芊书记共同为《红色经典初本影印文库》揭幕

60本红色革命文学经典入选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集团管委会主任吴义勤谈到,《红色经典初本影印文库》是中国文学界向党的百年华诞的庄严献礼,既是对党的历史的总结、呈现和致敬,也是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教材。60部红色经典以文学的方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一代代进步作家与党同心、与党同行、以笔为旗的革命情怀,是文学中的党史和党史中的文学的完美结合,对于当代人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以及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启示价值。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吴义勤.JPG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集团管委会主任吴义勤

“一方面,党的领导、组织和引领,有力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赋予了新文学以革命性、现实性和战斗性,提升了新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党所开创的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最精彩的中国故事,为新文学提供了丰厚的生活土壤和创作源泉,极大地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空间。另一方面,广大作家积极投身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创作了很多弘扬革命精神、反映革命历程的优秀作品。中国新文学某种意义上正是形象化的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吴义勤说。

据他介绍,中国作协党组非常重视这套书的编辑出工作,铁凝主席、钱小芊书记亲自担任总策划,并全程跟踪指导整套书出的全流程。作家出社在第一时间邀请著名评论家、文学史家、编辑家组成编委会,反复研究、筛选、增补入选篇目,最终确定60本红色经典图书进入文库。

“文库”系统梳理百年中国文学的辉煌历程和巨大成就,入选的红色革命文学经典,兼具时代性、文学性与历史感,是以独特的视角向党的伟大历史致敬,向老一代的经典作家致敬。这是中国出史上首次如此大规模地集中对红色经典初本进行影印出,既是为了重回文学现场,再现经典原貌,也是对很多稀缺初本的抢救性重现,具有珍贵的文献、史料及本价值。

书写和见证了百年不平凡的历史

从瞿秋白的《新俄国游记》,到左联时期革命作家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前面》,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再到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及至刘青的《创业史》,李瑛的《红柳集》……一部部作品见证和书写了党领导民族解放、走向幸福的壮阔历程。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JPG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认为,这些作品都彰显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信念。“当年只有21岁的瞿秋白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带着对国家民族前途走向的满腔疑问,踏访考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其《新俄国游记》记录了无产阶级革命带来的深刻变化,袒露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向共产主义战士高度迈进的心路历程。”“无产阶级革命者方志敏的散文《可爱的中国》通篇洋溢着高昂的革命理想,以及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坚守,作品既是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告白,更是对奋斗事业的热情宣示和殷切期待。”

同时,这些作品塑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批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红岩》里的许云峰、江姐,《烈火金刚》里的史更新、肖飞,《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我党地下工作者杨晓东、金环、银环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文学角色。“他们从人民中、在战争环境里成长起来,富于个性,具有生动的民族表情与民族人格,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光照后人的英雄谱系的一部分。”

这些作品还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前辈作家们在文学道路上的锐意创新、不竭探索。例如,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运用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结构塑造英雄群体、展开战斗故事,在富于传奇的叙事中融入了更多民族形式和民间元素。王蒙的《青春万岁》在人物设置、空间建构等方面采用了色调鲜明的对比衬托首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心理描写,曾一度以新时代的青春光彩与声音震撼文坛。

“文库”中不少作品的作者既是革命斗争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现当代文学的创造者、书写者,他们满怀激情,以坚定的信念和丰富的文学经验,为后人留下了传世之作。“时间是艺术的试金石,那些难以被时光泯灭的作品,既在于其所蕴含思想内涵穿越时空的力量,也在于在艺术探索上能够为后世留下深刻印记。”梁鸿鹰说。

中国新文学与革命事业密不可分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参加了这套文库的编辑策划工作。在他看来,这是一套有着特殊意义的文库。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JPG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

“诞生于20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学,从一开始就与革命事业密不可分。这套文库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新文学的这样一个特点。它是对一百年来中国文学直接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正面反映中国共产党精神本质和辉煌业绩的集中展示,在思想底蕴上是与党的革命事业和精神本质直接相关的,同时也通过建党百年这个特定的时间点,总结一百年来文学成就的结晶。因此,文库里的每一部作品都有经典型性的价值。”

贺绍俊介绍,这套文库打破了文体的局限,既有小说,也有报告文学、诗歌、戏剧。既然包括了各种文体,就能够更加全面、完整地展现百年文学在革命征程上的成就和贡献。

“我们在编写的过程中尤其强调了建党百年这样一个特定视角。因此,重点放在筛选出与党的精神和路线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品。从已有的60部作品来看,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既明显打上了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同时,它所传递出的精神气质,也是与党在这一个时期的精神要求相呼应的,是与党的奋斗历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贺绍俊说。

比如瞿秋白的《新俄国游记》,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郭沫若的《前茅》,这些创作于建党初期的作品,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开天辟地的精神气质。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刘白羽的《火光在前》,胡风的《时间开始了》等等,这些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作品,充满了一种崛起于东方的宏大气势。它们是当代读者重温中国革命史和改革开放建设史的非常生动的教材。

本重印,是文学的“不忘初心”

由于是对红色经典文学的初本进行重新影印,呈现其原原貌,“文库”中的所有作品从书封、字体、式,都保留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发布会现场赠书仪式.JPG

发布会现场赠书仪式 左:作家出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扈文建 右: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梁飞

据吴义勤介绍,“文库”首选经典初本的考证与查找,得到了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以及多家省级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兄弟出社、作家及其亲属在权方面也给予了很多的帮助。

“一百年来,中国的红色文学经典数量众多,这里所选的60部只是其中一种呈现角度,还远远不能涵括红色经典的全貌。如果有条件,完全可以再编第二套、第三套红色经典。”

贺绍俊则认为,将红色经典文学的初本影印出,保留原汁原味,这一点非常有学术意义。“中国革命一百年来风起云涌,文学思潮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这就使得作家们在不断调整着思想,不断地修改着自己的作品。这就形成了同一部作品有不同本,甚至各种本之间有较大区别。我想,最有价值的恐怕还是初本。它保存着历史最真实的印记,见证着文学与历史最亲密的接触。今天将这些初本重新出,就是一种文学的‘不忘初心’。”

编辑:黄茜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红色书单·建党百年专题荐书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