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胡女士在携程APP上订酒店时遭遇“价格欺诈”:1300多元的酒店挂牌价被卖出2889元的“会员价”。胡女士因此将上海携程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携程”)告上法庭,并一审胜诉。
胡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今年3月,奥一实测研究院曾推出“酒店测评”系列报道,揭示了互联网订酒店APP出现的“ 同房不同价”“通过数据画像区别对待用户”等乱象,引起广泛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案宣判之前,《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公布,其中规定“收集个人数据必须征得同意”并将“重罚大数据杀熟,最高可罚5000万元”。该事件会否掀起互联网大数据企业整顿潮?有专家表示肯定,“携程的这个案件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奥一实测:“同房不同价”现象普遍存在
2021年3月,奥一实测研究院曾做过一项测试:选择全国6个城市共22家不同档次的酒店,在五家不同的APP平台预订房间,共收集上千份数据,通过“手机型号”“会员类型”等维度对比发现,“同房不同价”现象在五家平台普遍存在,平均价格差普遍在200-700元之间,房价每个时段都在变,同一天在不同的平台订相同的房间,价格最高可相差近5倍。
奥一实测研究院报道截图
其中以广州四季酒店云尚城景大床房为例,5家订房平台出现的最低价是1432元,最高价是3204元,两者之间相差近两千元,而该酒店当天的官网价格为2099元。
奥一实测研究院报道截图
对消费者来说,无论是昂贵还是便宜,花钱得明明白白,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平台差异化的价格是怎么出现的?平台是否存在利用大数据画像对用户进行“杀熟”的行为?
有接近携程的人士曾对记者解释称,酒店价格受“入住率、促销活动、平台供应商提价”等多重市场因素影响,每个时间段的价格都可能不一样。“携程订酒店平台始终推给用户当下最优惠的价格,低价房推完后再推价格相对较高的房。”因此“价格杀熟是误解。”
携程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也曾公开表示“大数据杀熟是假象”,造成这种假象的原因是OTA行业复杂的价格规则,未来这些规则更透明简化。
2021年4月携程与京东美团等平台在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商务局召开的专项调研和规范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行政指导会上,共同签署了《平台企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承诺不利用数据优势杀熟。
尽管如此,舆论依然表示怀疑,有网友称:“你们承诺不用大数据杀熟,那我承诺今晚早点睡不熬夜了。”2020年12月发布的《互联网平台竞争与垄断观察报告》显示,消费者对“大数据杀熟”问题反映强烈,认为此举损害消费者利益。而“难以证明‘杀熟’行为存在”是维权难点。
“大数据杀熟”迭代升级,消费者维权举证难
2021年7月7日,法院审理认为,携程APP存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和欺骗行为,支持原告“退一赔三”,并在携程旅行APP上增加不同意其现有“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仍可继续使用的选项。
如今大数据已渗透人们的生活,也成为各大商家运营决策的指导。用户每一次搜索、浏览、下单行为,都向商家和平台刻画出自己的身份信息和消费偏好。事实上,数据本身没有价值倾向,用得好,可以让用户体验到更精准的服务,用得不好,就可能导致用户被“精准杀熟”。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许光耀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同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不同,支付意愿存在差异,相比一视同仁、统一定价,差异化的定价行为更能提高商家利润。”这一观点或能说明“大数据杀熟”现象频繁出现的原因。
“大数据杀熟”是怎么操作的?有技术人员曾告诉记者:主要是依靠算法判断。比如你平时浏览某一类商品时间较多,就会对这类商品价格区间更为熟稔,平台倾向于推荐性价比高的产品。反之,当你开始浏览平时不怎么看的商品且浏览时间不长,那么算法就会倾向于推荐价格较高的产品。
随着数据竞争的日趋激烈,“大数据杀熟”也在迭代升级。从最初的“熟客卖高价”到个性化推送下的“千人千面”与“千人千价”,“杀熟”变得越来越“精准”与“隐蔽”。如今消费者在下单时,会收到复杂算法临时生成的各类优惠券、价格组合,实际上,不同账号的价格差异其实比以前更大。与此同时,很多商业APP在用户下载使用之前,要求用户概括性地同意其服务协议和相关的隐私政策,这其中有部分条款是不必要的、损害用户利益的,但为了选择使用,用户只能选择同意授权。这相当于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免受算法决策支配的“退出”权利。
监管部门亮剑,“杀熟”终将成为过去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互联网用户已达 9 亿多,占到全国人口的六成以上;各类应用程序 APP 数量有数百万之多。
“大数据杀熟”的危害早已引起广泛关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政策法规中心副主任王天星指出:国家早已注意到互联网领域的“杀熟”问题。任何企业,都应该诚信经营,规范运营。“携程的这个案件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文化与旅游部制定、2020年10月1日实施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2021 年 7 月 2 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商家不得有价格歧视、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行为,否则罚款最高可达到经营者上一年度销售额的 10%,对电商平台则是处以上一年度总销售额的 1% 以上 5% 以下的罚款,若是 " 杀熟 " 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吊销营业执照。
除行政处罚外,对数据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也稳步展开。
近日,国内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的立法《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出台,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确立了以“告知—同意”为基础的个人数据处理规则。即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取得个人同意,数据处理者应当提供撤回同意的途径,不得对撤回同意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
相信随着大数据相关行政法规的落地,未来各大互联网平台的 APP" 广告过度 "、" 非法收集隐私信息 "、" 不全面授权就不给用 "、" 大数据杀熟 " 等问题终将成为过去。
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编辑:管玉慧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奥一合规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