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杨克:写诗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更多靠的是情怀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12-02 07:07

“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我的祖国/硕大而饱满的天地之果/它怀抱着亲密无间的子民/裸露的肌肤护着水晶的心......”最近,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杨克诗集《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正式出版,获得广泛关注。

日前,由广州市文联、南方报业289艺术以及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广州购书中心协办的“大师下午茶”活动邀请诗人杨克来到广州购书中心,以“楔入湾区元素 赓续中华文脉”为主题,结合新作,分享他的个人创作经验与诗歌观点。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举办。

“写诗更多靠的是情怀”

杨克最新诗集《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主要收录了他近四年的创作成果。所收作品情感真挚,贴近现实,体现了当代中国昂扬向上的发展步履,精准表达了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与精神面貌。作品语言优美,音韵流畅,可读可诵。

在活动现场,杨克朗诵了诗集同名诗歌《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并介绍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杨克说:“这首诗作于2006年,在这之前我写了很多诗,多是内心的独语和梦呓。那时候,我觉得在这些之外,还应该写土地、苍生等更为广阔的事物。”《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发表后迅速传播,不仅在“新年新诗会”等大型晚会作为朗诵节目表演,还被来自各行各业的基层诗歌爱好者们在网络平台上大量诵读,相关链接达四十余万条。

WechatIMG3501.jpeg

左一杨克

谈及‘石榴’这一意象,杨克说:“石榴是广受欢迎的水果,很早就被古人赋予了美好寓意。而诗歌中的每一句,既可以用来说石榴,又可以用来说祖国,这就说明‘石榴’这个意象的选择是成功的。”他分析这首诗广受欢迎的原因道,正如诗名所指出的,诗歌用比喻,想象和联想建构起石榴和祖国的内在联系,这是具有独创性的。而用诗歌的语言将其表现出来后,这种独创性的联系进而引发了读者热爱美好祖国的高度共鸣,使得这首诗歌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写诗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更多靠的是情怀。”杨克说道。这种情怀使得他的诗歌始终与时代保持着同步脉动。作于90年代的《在商品中散步》《天河城广场》等作品敏锐捕捉了现代商品经济大潮到来时的时代截面。到了新世纪,诗作《人工智能美少女》《在华强北遇见未来》将诗人的人文关怀延展到了数字化时代。今年五月份,广州出现疫情,杨克写就一首《疫情中从容的广州》,生动展示了广州团结、有序的抗疫实践,作品一经发布,很快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向外国读者展现了广州以至中国的抗疫图景。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探索互联相通的新路径,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日益密切。在这一背景下,杨克诗歌的视野更为开阔,加入了大量的湾区元素:如诗作《听见花开》选取了大湾区各城市市花作为意象,生动展示了大湾区11个城市百花齐放、“潮起正扬帆”的多彩面貌;而另一篇代表作《大湾区的天空》则从区域内的机场与航班密度这一独特角度,形象地展示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壮美画卷。

诗歌创作离不开千年文脉

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杨克认为,尽管新诗在体例与格式等方面同古典诗词有很大差异,但在精神内核上,新诗仍需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保持对情怀与境界的不懈追求,赓续中华民族的千年文脉。

杨克对苏轼尤为推崇。他认为,李白的诗歌酣畅淋漓,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杜甫则一生坎坷,作品聚焦家国苦难,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而苏轼则兼有李杜之风,一生起起落落,却不改乐观与豁达,有一种深情的洒脱。这种个性反映到作品中,使得他的诗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豁达对传统的儒家文化形成了某种补充,对此后的文学以及民族性格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杨克说。

此外,李白、杜甫、张九龄等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与艺术风格也对杨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总结道:“从80年代开始,我写诗写了很多年,越来越觉得现代诗人应该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呼应,或直接书写古人,或是从古人的文学遗产中汲取艺术营养,为现代诗歌增添更多的可能性。”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陈倩楠  通讯员 朱英豪

编辑:许晓蕾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