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我依然带着满满的热情和期待,肩负使命,承载梦想,向北京出发。”全国人大澳区代表、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会长吴小丽出发前往北京参与全国两会前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作为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以下简称“澳门街坊总会”)的会长,她通过深入社区工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并写下了她参与全国人大会议的建议。
自任职全国人大澳区代表以来,吴小丽从未缺席全国两会,会议期间,她细心聆听、虚心学习、深刻领悟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带出的信息和意义,“报告内容精简易懂,一字一句都十分振奋人心。”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吴小丽关注到,报告中特别提出要继续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这是国家对澳门发展的政策和支持。我们看到了中央对港澳台的重视。”
自2018年起,她开始专注于推动澳门融入大湾区发展工作,在今两年的人大会议上,她也将围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简称“合作区”)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为两地的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澳区代表、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会长吴小丽
读政府工作报告:
更着力于基层,扎实根基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吴小丽感受最深的是更着力于基层,扎实根基。在民生方面,尤其是老百姓的生活、就业,如物价问题、居住问题、看病问题、教育问题等,都有了切实的保障和改善措施;在社会保障方面,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在面对老龄化社会,提出了优化城乡养老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品质发展;在稳定经济方面,实行新增财力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
让吴小丽最印象深刻的是报告中的最后一句话,“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更是深入民心,让人振奋。她也相信澳门人在面对困难时也会坚强不息,奋力前行。
她是澳门街坊的“大家姐”
是两地居民共融的中间桥梁
作为澳门街坊总会的“大家姐”,会长吴小丽也是位“大湾区人”。1998年时她随家人从香港来到澳门定居,期间她切身经历了澳门回归祖国后的种种变化,做过中华学生联会总会秘书、在澳门东南学校任职行政工作。2006年时,她选择加入澳门街坊总会。这一份工作,也让她在日后为民谋福祉的工作过程中,更深感责任的重要。
据介绍,澳门回归后,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社会服务工作也迎来发展机遇。彼时,街坊会联合总会面临着管理层老化、需要年轻人接班的情况。对吴小丽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她先后学习了澳门工联工会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合作的社会学以及与中山大学合作的行政管理等学位课程,用5年时间弥补了专业知识的不足。
成立于1983年的澳门街坊总会也被誉为澳门人的“超级居委会”。该社团通过领导各区街坊会和附属机构,以发扬爱国爱澳的主人翁精神,拥护一国两制,同时团结民众、参与社会、关注民生、服务社群、共建特区。通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持续关注社会保障、房屋、教育、治安、交通、环保、卫生等社会民生问题,努力为居民办实事、谋福祉。
背靠祖国,澳门搭上了高速发展列车,澳门街坊总会也日渐壮大,服务范围从澳门延伸到内地。据了解,在澳门辖区内,澳门街坊总会由4个分区办事处、28个基层坊会、30多个服务机构、50多个大厦业主会联系会员和社区组织组成。在2018年为服务居住大湾区的澳门市民,澳门街坊总会于中山市设立办事处,其后升格为广东办事处,这也是澳门首批合法进驻中山的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2019年11月,澳门街坊总会在横琴开设了首间综合服务中心,开创澳门在大湾区与当地政府合作设立社会服务机构之先河,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该中心服务超过12万人次。
“作为一个平台,我们为两地居民共融和沟通起到了中间桥梁的作用。”吴小丽介绍,澳门街坊总会横琴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的不仅仅是澳门居民,还有区域内的内地同胞。“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胞,生活习惯和文化甚至语言都各有差异。在平时我们会组建各种兴趣小组,例如当地的街坊朋友教澳门居民讲普通话,澳门居民可以教内地的朋友讲广东话,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的活动,加速两地居民的共融。”
澳门街坊总会作为社区服务机构,也为澳门社团来内地发展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参考。通过和当地的政府部门和机构合作,协助完成社区工作,如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协助当地街道办完成澳门居民报备工作;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期间,协助街道和物业公司进社区沟通引导,化解有可能会出现的社区矛盾。
为合作区发展提建议
涉及交通配套、通关等问题
因为工作关系,吴小丽频繁往来粤澳两地,也近距离地感受到两地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她通过调研和分析,写下了全国两会的建议。吴小丽透露,近年来她也提出不少建议,部分建议也得到了落实改善,例如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时,她提出优化港澳台居民回乡证的使用问题,让港澳台居民手持回乡证也能便利出行,例如可以上网购票,居住酒店式不再受限......这些问题在近年的大湾区建设工作中也陆续得到解决。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吴小丽主要围绕合作区建设展开建议,当中涉及交通配套、通关以及社会团体在内地发展的年审问题。
“居民的需求是希望生活更便利,加速两地人流往来的同时,也能进一步融入当地社区。”吴小丽介绍,2021年发布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方案》)受到了澳门市民的热烈欢迎,“大家都会很关心合作区下一步的发展,在合作区内的工作生活是否就会像在澳门一样?”吴小丽坦言,随着合作区执委会的成立,各项工作也相继展开,两地居民对于合作区的进一步完善也有了建议和想法。
“现阶段,合作区的金融政策,仍有部分未落地。如能否放宽澳门居民生活资金的流出流入限制,并尽快制订适合合作区内实施的法律,尽快全面落实‘封二线,放一线’,在适合内地相关制度的前提下,更便利澳门居民在内地生活、就业、就医等。”
吴小丽介绍,澳门街坊总会自2019年开始在横琴入驻后,有部分员工每天都需要在珠澳两地往来,白天在横琴工作,晚上回到澳门居住,吴小丽发现,合作区的交通是一个困扰大家的问题。据了解,现阶段往来澳门与横琴的公交车班次较少,让市民出行选择首先。若选择自驾,从澳门到横琴通关,车道由五车道缩减为三车道,高峰时段过关需排队超过一小时;若从珠海拱北到横琴,由于中间部分道路未完善,在车流高峰时段,原本半小时的路程需要花近两个小时完成,吴小丽表示,交通问题容易导致市民出行的积极性打折。
此外,在医疗配套方面,吴小丽欣喜地看到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税务局联合发布的《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办事指南》,让澳门居民可以购买内地医保。“但部分市民还是会习惯回澳门看医生,这就存在了两地衔接问题。建议在医疗保障系统上,打通两地系统的关节。”
除了为民谋福祉,立足于本职工作,吴小丽则提出,延长境外机构招投标的服务时间。“以澳门街坊总会为例,招投标工作需要每年进行一次,上半年刚完成招投标开展工作,到下半年又要开始准备新一年度的招投标工作,对机构来说,确实比较费心费力,延续性也不强。”她建议,以合作区作为示范,通过出台规定,适当放宽社团入驻的门槛,并将一年时间放宽至三年,方便社团作出长远发展的规划,更好地为两地融合发展展开服务工作。
下一步她也将持续聚焦社会服务行业,吴小丽希望将澳门的社会服务工作理念和模式和内地的做法相结合,以大湾区为示范,打造湾区模式,甚至推出湾区社会服务标准,推广到内地更多城市。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实习生 马晓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郑雨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2全景看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