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近年,铁路货运在国际贸易中承担的运输业务增多。中国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日前发布统计数据,2022年广东共开行中欧、中亚、东南亚等方向国际货运班列965列,同比2021年增加了123.9%。
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2022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8.31万亿元,连续37年居全国第一,较2021年同比增长了0.5%。
尽快补齐铁路设施短板、提升海铁联运占比,这是在全球多重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稳定外贸、降低企业运输成本的重要途径。
其中,中欧班列是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广东海关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2022年,广东新增了江门北、广州南沙港南站、广州国际港3个新始发站点,全省现共有9个中欧班列始发站点。
“中欧班列的成本介于海运和空运之间。”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所所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王国文对南都记者表示,供应链的总成本既包括运费,也包括物流时效性、稳定性。“近年受到疫情影响,海运耗时较长,空运成本较高,刺激了铁路货运作为国际贸易运输方式的第三种补充,跑出了‘加速度’。”王国文说。
根据官方统计,2016年到2022年,广东省内海关监管的广东国际货运班列年开行数量,由112列加到了965列,开行频次从最初的每月1至2列,增至单月超过百列。
广东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与中欧班列许多沿线国家之间存在产业互补性。王国文表示,从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下游消费类产品,而进口的则是原材料、零部件等,“从货物角度来看,原来是服装玩具、纺织品类占出口主流,近年电子产品在外贸结构中所占比重在不断提高。”
此前,海运成本走高,导致铁路货运在国际贸易物流中占比提高。上海航运交易所2023年1月6日公布的数据披露,2021年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为2615.54,2022年至今为2792.14。
南都记者采访的多家货代公司负责人表示,“客户的想法改变了”,很多出口企业开始考虑将中欧班列纳入供应链管理方案,或是作为降低风险的备用线路。
市场规律作用下,外贸企业对于中欧班列的需求增加,更多企业选择铁路货运出口产品,并为此调整供应链规划,改变生产周期、在途库存、交货期限,以及银行融资额等。另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或会加剧中欧班列的供需矛盾,在有限运力的情况下,排队、抢柜在所难免,运费将再次推高,且单柜的含金量会下降。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共开行中欧班列1.6万列、发送16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9%、10%。
广州是广东国际货运班列进出口的重要节点。根据广州海关最新消息,2022年全年,广州海关共监管开行进出口班列339列、发运标箱30074个、货值77.89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了164.84%、135.54%、105.08%。其中,进口班列10列,向国内制造业供应石化原料高密度聚乙烯、针叶木浆等原材料;出口班列239列,卖往国际市场的消费品包括路由器、交换机、LED灯具、服装鞋靴等。
发展多式联运,尤其是提高海铁联运的占比,以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增强出口韧性,是外贸发展的长久之计,对此业内已多有讨论。欧美国家的重要港口多与铁路相连,集装箱海铁联运占比可达两成到四成,远高于中国。而广东省内的港口主要是海运、公路联运,铁路跟港口的连接度有待提高。与海运、公路联运相比,海运和铁路联运成本更低、运量更大、安全性更高、作业效率更高,且碳排放更少。
增开国际货运班列,需要多式联运的基础设施托底。王国文指出,广东坐拥多个海港与空港,随着对“一带一路”运输通道建设的需求增加,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将拉动广东沿海港口“海铁联运”比例提高。“南沙港铁路具备直接进港的条件,未来不管是粮食、矿、煤等大宗货物班列,还是集装箱货物运输,可能都会有较大比例的提升。”王国文说。
广州市港务局1月6日数据显示,南沙港铁路全线开通10个月以来,累计完成“海铁联运”箱量突破10万标箱。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综合业务工作处负责人介绍,海关将拓展班列进出口货源,支持班列承运货物,从原有的一般贸易货品为主,拓展至跨境电商、国际邮包、市场采购贸易等多种类型货品。“同时,海关还支持打造了‘中欧班列+海铁通’‘中欧班列+陆海通’等海陆铁多式联运项目,为广东国际班列扩列增量提供有效助力。”该负责人说。
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东盟、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和中国台湾是广东前五大贸易伙伴,除广东对中国香港进出口额下降9.7%外,其余分别增长9.1%、5.4%、4.6%和1.6%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2023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实现进出口总额增长3%。
采写:南都记者 黄姝伦 冯芸清 实习生 刘禹
编辑:黄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