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替代才是解决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真办法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3-02-28 23:40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夏柱智副教授课题组发布的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调查与对策建议》显示,在调研的中部省份中,有九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专属手机或者长辈的手机玩耍,其中,近七成孩子用手机看短视频,三分之一用来玩手机游戏。沉迷手机对留守儿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些孩子体质出现下滑,近视率增加。

防止留守儿童沉迷,家长是第一责任人。但是,这一点对留守儿童家庭来说挑战更大。留守儿童多是爷爷奶奶照看,祖辈限于文化与技能,并不清楚手机里能装什么,甚至分不清网课和游戏的区别,也不明白防沉迷的概念。有的孩子甚至借上网课、做作业之名欺骗家长。有的孩子还拿老人身份证注册游戏账号,骗老人刷脸通过防沉迷系统的验证。

在这种情况下,平台的技术手段就可以起到辅助作用。目前,抖音、快手都有青少年模式,14岁以下实名用户都会进入青少年模式。青少年模式下,单日浏览超过40分钟,需要输入密码才可继续使用;每天晚上10时到第二天6时无法使用。此外,家长会被通知孩子使用抖音、快手等App的时长、内容等情况。但是,再严格的青少年模式,都抵挡不过家长主动给手机。

某种程度上,“留守儿童”面临的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留守儿童群体因溺水、交通事故、中毒等意外伤害而亡故的事件日益增多。对很多老人来说,孙子回家就打游戏、看短视频,比下河游泳、和同龄人结伴闲逛好多了。风险更低,他们也更省力。他们没有精力、能力、意识去阻止孙辈沉迷,更可能的是,他们甚至希望看到这个局面,自己把手机掏出来给孩子。

很多时候,老人自身也沉迷于短视频,自然不会觉得孩子看短视频是个大问题。手机沉迷是全年龄段的时代之症,对于未成年人和部分老人更是如此,他们要么是无聊,要么是自控力差。

成年人不像老人和孩子那么沉迷,是因为“明天要上班”“要带孩子去玩”“要做家务”。也就是说,当有更刚性的需求时,大多数人都能做好取舍。这就给了我们一个解决沉迷问题的思路,那就是要替代,而非简单禁止。

如果没有好的替代,我们设想的是,孩子不看短视频,就去读书了,体育活动了,但实际上,是下河游泳,整日闲荡,惹是生非,甚至犯下性罪错。

所以,真正有效的解决思路是替代,这就需要社会共同努力。

现在城市青少年相约打篮球、游泳、羽毛球,场地很多,价格也不贵。青少年本来就喜欢这些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地替代了游戏与短视频。

但是,对留守儿童而言,这并不容易。由于农村人口锐减,农村的篮球场、体育活动室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流失。撤点并校加剧了这个情况。原来农村青少年相约打球,都是到学校去,现在学校少了,覆盖到的农村居民就少。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而根据估算,我国乡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15平方米,还不到全国均值的一半。

202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青少年的活动设施,当是题中应有之义。有了更多的设施,在放学、放假后,可以利用这些场地、设备资源,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体育活动、文娱活动。他们和城里孩子一样,都会喜欢这类活动。这就能替代短视频、游戏。当然,最根本的治标之策是让孩子跟着父母一起去城市。父母再忙,管教孩子、制止孩子沉迷手机的意识、意愿、能力,都是爷爷奶奶比不了的。□ 刘远举

编辑:张子庆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