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晚,主题为“向着渴望的远方,出发”的《穿越亚欧》读者见面会在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三联韬奋书店二楼举办。《穿越亚欧》的文字作者蒲实和图片作者于楚众携新书和读者见面,畅谈备受关注的旅游话题。
站在人本主义角度做“同情之理解”
蒲实和于楚众分别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资深主笔和摄影记者,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走南闯北,将过去十多年横跨亚欧大陆之行串联起来,形成了《穿越亚欧》这部新作。
活动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张龙主持。张龙首先提出,后疫情时代,国人渴望着重新开始旅行,而如今的旅行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到达、如何行走,而是旅者该看向何处、如何去看?两位作者就此展开了他们的谈话。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蒲实
蒲实的旅行时间前后超过十年,地域分布跨越万里,从俄罗斯远东一路向西,经莫斯科、中亚、伊朗、德国直到摩洛哥,将这样多元的旅行写成一本游记的难度可想而知。她表示自己这本书的线索是一片土地的历史和土地上的人的命运,她通过和当地人交谈,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尽量呈现出他们的生活方式,并站在人本主义的角度去做“同情之理解”。
蒲实还为读者讲述了几次印象深刻的旅行见闻。比如,她曾两次去俄罗斯采访,一次是西伯利亚堪察加地区,一次是到莫斯科、圣彼得堡。两次对俄罗斯人留下的印象不太相同。
蒲实说:“比如堪察加和西伯利亚火车上遇到的俄罗斯人千奇百怪,从事什么职业的都有,开拖拉机的、农民、监狱里出来的人,莫斯科、圣彼得堡主要还是城市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我到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主要是为了写历史去的,跟当地人交往比较多。俄罗斯是非常深刻的民族,每个人平均受教育水平都非常高。对文学、艺术、音乐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娓娓道来。过去听到的一些故事,即使经济很萧条,人都在捱饿的时候,俄罗斯人也愿意排长队看芭蕾舞、听音乐会。实地到那里发现他们确实是这样的民族,有非常高的追求,而且有深度。”
《三联生活周刊》摄影记者于楚众
于楚众是摄影记者,用图片展示他看到的世界。于楚众拍摄了书中伊朗德黑兰和伊斯法罕的巴扎市场,有地毯商人、银匠、银行家庭、年轻人,形象都很鲜明。他坦言:“作为摄影记者我相对比较感性,看到什么触动我,就会让我按动快门。”其中一张照片拍摄于伊斯法罕三十三孔桥,照片上的小伙子带着两位记者去参观领略当地的风情。于楚众说:“这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小伙子,不仅热爱音乐也热爱摄影,我觉得他的眼神深深打动了我。他拿起乐器弹奏得像模像样。这张照片不是摆拍,是抓拍,他拿起乐器就沉浸在文化里,感觉他们好深爱自己的文化,因为弹奏的是伊朗传统音乐。”
拍摄人物的难点是让对方“不要注意摄影师”、放松下来,于楚众讲述了如何让对方卸下包袱。此外,于楚众近日还作为摄影记者采访了土耳其地震,他与读者分享了这段经历。
读者见面会的最后是互动问答环节。读者和作者互动踊跃,作者对未来的旅行也做了展望,希望在后疫情时代重新开始旅游,了解更多土地和土地上的人。
一本有别于寻常的旅行记事
《穿越亚欧》是一本从2010年至2020年穿越亚欧大陆的旅行随笔。在俄罗斯,作者浅触堪察加,坐火车穿越辽阔的西伯利亚,体验了俄罗斯式的荒野意趣;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两座城市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历史之痕。以此为起点,作者探访了封闭、传统文化发达的中亚城市阿拉木图、阿斯塔纳、撒马尔罕、布哈拉、德黑兰、库姆,也与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柏林人展开了深度对话,在神秘浮华之城卡萨布兰卡、拉巴特听一段人生故事,获得另一种人生启示。新与旧、历史与现实、记者的观察与当地人的讲述,复调叙述贯穿始终,形成了这本有别于寻常的旅行记事。
记录旅行的方式很多,《穿越亚欧》在这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本主义的可能性,一飨热爱旅游、热爱人文的读者。
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