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网信中国”通报称,近期一些网络账号杜撰、歪解公共政策信息,误导群众、从中牟利。中央网信办指导网站平台开展重点排查整治,坚决打击造谣传谣行为,共处置违法违规账号373个。其中,“股市小作文”谣言在通报中排在首位。中央网信办称,相关谣言假借权威、胡乱臆测,影响十分恶劣,已依法对微信平台“Li Xiafei”、微博平台“河马史诗CL”、雪球平台“研值plus”等造谣传谣账号作关闭处置。
此外,此次中央网信办还通报了“国家补短板强弱项领导小组”“不同人群使用不同颜色社保卡”“河南花49万助农插秧2亩”“考取‘社工证’包分配,还能优先录取为公务员”等谣言。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同一天,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决定于7月15日至7月21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宣传周”活动,携手各界群众、互联网企业等共筑和谐清朗的网上舆论环境。
网络谣言频发,经常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人对此可能都有体会。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匪夷所思、影响甚大的网络谣言。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
如今,互联网高度普及,几乎人人都是网民,互联网生态相对过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人人都有麦克风,大家都习惯在互联网上发言,但是对于造谣的后果、所要承担的法律代价却并不十分了解。日常很多网络谣言,造谣者未必有很大恶意。像最近发生在郑州的“男子悬赏千万寻狗”事件,造谣者为吸引关注,杜撰其于7月8日丢失一条功勋犬,设置200万元、1000万元赏金等不实信息并发至网络社交平台。后来又有消息称狗已被找到,但狗主人并没有支付所谓的赏金。此事在互联网发酵后引发了广泛关注,大量媒体跟进报道、批评,甚至出现不少严肃的法律分析,直到当地警方介入调查才真相大白。
上述案例非常典型,造谣者通过编故事制造大新闻,让自己成为焦点人物。有的人是搞恶作剧,纯粹出于好玩,之所以会如此肆无忌惮地炮制不实信息,主要就在于对造谣的后果缺乏认知,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这种心态很有代表性,但互联网之于现实并不是彼此割裂,相反,互联网早已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日常生活的很多规范也适用于互联网,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所作所为,都要受到相应的约束,这个常识不能忽视。
还有一些人,造谣是为了追求流量和利益,这在财经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比如,近期一篇题为“财通政策路演纪要”的文章在网上传播,称某会议将讨论多项财政经济政策,引发股市较大反应。据媒体梳理,与以往“股市小作文”的遮遮掩掩不同,该“财通政策路演纪要”直接称,相关经济刺激政策将在“本周五国常会讨论”。此后,该条消息在微信公众号、雪球、微博等社交平台以及各个股吧中迅速传播,并被多个大V转发点评;而被点到名的板块及个股也出现异动行情,对股市造成直接影响。
目前,相关账号均已禁言、清空或无法查找,类似的“股市小作文”已经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又比如,2022年8月,上市公司长春高新因网传集采消息影响,股价接连下跌,近12个交易日市值蒸发近200亿元。彼时,网上流传最广的截图来自“药闻康策”微信公众号。此事已进入司法程序。据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官网显示,以麻某怀为原告,江苏华招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福州药闻康策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为被告的证券纠纷一案,于4月17日在该院第一法庭开庭审理。此案被称为“股市谣言第一案”,意义重大,后续判决将具有风向标意义。
互联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之相对应,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也要跟上。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必须以法治为基本原则,政府依法管网,网站平台主体依法办网,网民依法上网,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早已成为各方共识。
深入推进网络谣言综合整治,互联网空间终将回归风清气正。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