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来栖 广东高职院校如何稳稳接住人才?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3-09-10 09:16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职教教师队伍建设也迎来了难得机遇,根据教育部此前公开数据,全国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规模从2012年的111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29万人,增幅为17%,高职和中职“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占比均超过55%。

另一方面,新的“工匠之师”正在冉冉兴起,越来越多的青年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高职院校,深耕科研,培育工匠,高学历人才正在成为职教教师队伍骨干力量。

南都教育联盟推出

《追光记——名校博士在职校 育人科研双驱动》系列访谈

2023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南都教育联盟采访了多位在广东高职院校工作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推出《追光记——名校博士在职校 育人科研双驱动》系列访谈。

他们是“985”博士毕业进职校,十余载炼成“工匠之师”的徐梦漪,13年前勇做探路者,从一线教师到二级学院管理岗一把手,从博士到青年珠江学者,见证高职院校科研与教学的变迁;

他们是广东工业大学博士后、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康利梅,带领学生多次斩获国奖,实现了广州铁职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新突破;

他们是钟爱应用型研究的清华大学“博士后”欧刚,致力攻坚产业难题,鼓励大专生提早进实验室;

他们还是海归博士刘志聃,扎根企业攻克生产线难题,主持累计过百万的横向课题研究……

要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凤凰”来栖,高职院校如何稳稳接住人才,帮助博士“青椒”实现科研转型发展?

日前,南都校探记者采访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共同探讨引才育才经。

筑巢引凤

高职院校开设博士工作站大潮兴起

发布首批197所“双高计划”院校、批复设立33所职业本科大学、首次修订《职业教育法》……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明显加快,明确类型教育定位,深化产教融合,高职教育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提升职业教育综合实力,一流的师资队伍和高层次人才是基石。近年来,随着广东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博士工作站的申请中。

据南都校探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2023年,四年间已有21家高职院校获批建设博士工作站,覆盖广州、深圳、顺德、惠州、清远、云浮等多地市。

图片

根据公开信息梳理,为不完全统计。

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是广东省博士人才管理服务的创新平台,主要功能是吸纳集聚博士博士后人才,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为博士博士后人才提供科学研究、项目申报、编制保障、联谊交流等服务,发挥人才服务平台功能;与其他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帮助中小型科技企业解决技术攻关难题,发挥人才孵化和成果转化基地作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引导博士、博士后到乡镇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

今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公示了2023年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新设站单位,共有7所院校上榜,其中有2所职校,分别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和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图片

今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公示了2023年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新设站单位。

“明确博士工作站的研究方向,以城市建设和城市服务方面为主。”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立新向南都校探记者介绍,学校对此研究制定了博士工作站的管理办法,明确工作站的宗旨、研究方向、人员构成、资金设备等管理要求,同时,建立博士工作站的运行机制,学习依托学校科研处建立了包括科研项目的管理、科研成果的评估、科研人员的考核、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制度。

陈立新介绍,未来3年内,学校将计划引进百名博士高层次人才,2023年已计划通过社会公开和校园招聘等形式计划引进40名博士研究生,其主要从事专任教师及学校科研工作。

民办高职院校也陆续加入博士工作站申请的大潮中。2022年,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是全省唯一一所获批设立博士工作站的民办高职院校。

图片

2022年,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学校举行揭牌仪式。

“计划三年内引进和培养60-80名专职或兼职博士,通过引进或培养方式实现博士人才的聚集。”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校长(代理)刘志扬表示,学校获批建站后,以博士工作站为抓手,优化专业布局和研发布局,继续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的管理工作制度,依托学校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众多科研机构的自身优势,打造博士为主的科研有生力量。

难题待解

竞争激烈 人才引进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据南都校探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开年以来广东14所“双高计划”院校中已有11所发布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招聘需求,博士进校享受副高待遇、最高可提供税后60万-200万元安家补贴、配备25万-45万科研启动费、免费提供校内过渡住房......大手笔揽才,高职院校诚意满满的背后是“人才争夺”的竞争压力。

陈立新向南都校探记者介绍,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科研条件、教学水平和薪资待遇等方面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差距,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科门类相对较少,所需引进的人才数量也相对较少,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引进的竞争。

图片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室内学生在进行实训。

与此同时,传统观念的阻力依然存在。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乔西铭表示,新《职业教育法》施行后,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春天,但依旧存在一些社会偏见,比如认为职业教育培养工人主要教授基本技术操作,“浪费”高层次人才能力。而太多同质化的竞争也给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招聘带来了不小压力。今年4月,广州铁职院发布了急需专业人才(博士)招聘需求,安家补贴可达200万元。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林洽生认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引进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仍然存在不匹配的情况。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具有优秀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能够真正深度介入企业实体运作、服务企业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我认为这应该是高职院校下一步引才工作的重点。” 

固巢养凤

推动双师型教师对接 组建跨界混编团队

由于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鲜明特色,年轻博士们来到高职院校普遍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更“丝滑”地从基础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工作重心普遍仍停留在引上面,引进来后的作用发挥需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思考。”林洽生表示,学校开展了教师工作量改革工作,要求博士教师入校后原则上定为科研型教师,每年需完成不少于18个科研分的科研工作,保证博士入职后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同时将博士教师比例要求设置为优秀团队的遴选申报条件,推动博士教师融入学校现有师资团队。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冬梅坦言,博士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高层次人才,想延续自身的科研优势,但由于缺乏高水平科研平台支撑,科研工作遇到了发展“瓶颈”,技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为此,学院组建“博士联谊会”,发挥集群效应,让博士“敢走出去”;聚焦产业细分技术领域,培育关键技术科研实验室,让博士“能走出去”,科研激励上,支持教师开展横向科研项目,加大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的计分权重和奖励力度,让博士“想走出去”。 

陈立新建议,推动高层次人才与双师型教师的对接,比如建立团队合作机制,通过组建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等方式,让高层次人才与双师型教师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教学、科研等工作。

乔西铭建议,要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青年博士构建“职业院校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交流机制,发挥企业实践基地、学校实训基地作用,开展定制化、个性化的教师培养培训。“今年暑假学校在武汉高速铁路职业技能训练段开设铁路新技术培训班,组织了不同二级学院、职能教辅部门的48名教职工参加,帮助学校新引进人才熟悉铁路一线现场。”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团队的组建主要是基于教学工作,在合作技术研发、开展服务等方面做得不够,而且单打独斗居多。”林洽生表示,番职院目前正在探索跨界混编教师团队的遴选组建模式,计划鼓励引导各单位、人才主动打破现有单位、身份边界,主要以科研项目、真实任务为载体,组建跨界混编团队,让人才最大限度地形成团队效应。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程安

实习生:章嘉伊 郭晓雨 石青岚

通讯员:李海楠 赵婵娟 尹浩然 罗光文 应超

编辑:程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提质培优关键年 湾区职教新高地
追光记——名校博士在职校 育人科研双驱动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