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了解到,广州正积极改善非机动车通行条件,完善非机动车道建设,广州交警部门在海珠区、越秀区以及天河区部分路段和路口,试行彩色非机动车道地面和蓝色非机动车等候区。随着试行范围的铺开,近日,南都记者对上述部分区域进行了走访。
11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海珠区江南大道和昌岗中路的十字交叉路口,该路口是海珠区重要的主次干道,人车通行密度大、节奏快,路况十分复杂。在十字路口处,记者看到红色的非机动车道沿着四个方向十字形伸展,与过街斑马线平行,路口区域还设有蓝色的非机动车待行区。
江南大道中昌岗十字路口,行人和非机动车各有过街路线。
记者走到其中一条非机动车道旁,看到多数骑行电动车和自行车的市民都能在红色铺装的道路上有序行驶,而步行过街的市民也可以安心走在斑马线上。根据现场目测,红色的非机动车道宽度在1.5米-2米,蓝色待行区则约有3米宽。
行人黄女士告诉记者,她注意到这些彩色非机动车道大概是10月份左右铺设的。记者现场观察,非机动车道的红蓝色铺装新鲜明亮,地面上还画出非机动车指示标志,同样清晰可见,应是在近期完成铺装。此外,部分靠近蓝色待行区域的位置,还设置了金属隔离栏,进一步区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待行范围。不过,在没有隔离栏的一些路段,依然有电动自行车开上机动车道的情况,与之相对地,还有部分小汽车停靠在非机动车道上,导致电动自行车只能绕上机动车道行走。
记者还在现场仔细观察了蓝色待行区域的使用情况。红灯期间,大部分非机动车能够在蓝色区域内有序待行,另一部分非机动车骑手则会停在蓝色区域外待行。骑车的市民周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每次待行的电动车较多,蓝色的待行区不一定足够停车,部分电动车就需要排在后面的红色非机动车道上,“但这样就会挡住右转的汽车,所以希望把非机动车待行区再扩大一些。”
走访期间,多数市民对此次试行的彩色非机动车道表示赞同与支持。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之前还没非机动车道的时候,这里经常有电动车和行人抢道,每到绿灯电动车就一拥而上,让路况更危险。”近年有关部门设立非机动车道后,路口的交通秩序得到明显改善,现在又增加了彩色铺装,对于各方交通参与者的指引就更加清晰。但她也表示,现在仍能看见一些外卖骑手为了送单,跑到机动车道上行驶。在走访现场,记者也注意到一些不规范的交通行为,包括有市民未佩戴头盔骑行电动自行车以及在非机动车道逆行的情况。
有骑手在蓝色待行区等红灯,也有人不按指引停放。
11月6日,记者来到越秀区广州大道中与花城大道交叉的十字路口,该处作为天河区与越秀区的交界,同样是车流密集的交通节点。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路口一共设置了三处有蓝色铺装的非机动车待行区,与机动车道区分开来。蓝色待行区后方,是使用虚线延长的非机动车道,现场除了有机动车道的红绿灯,还添设了非机动车道的红绿灯,绿灯亮后,电动自行车将按照指引汇入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分流开来。
除了用虚线设置的非机动车道,记者注意到,部分机动车道也被划作借道区,用橙色车行线划分出来,电动车驶出蓝色等候区域后,自动汇入该借道区,与机动车分流开来。
广州大道中花城大道十字路口,非机动车在蓝色待行区等红灯。
6日下午5点半,随着通勤晚高峰的来临,有交警出现在十字路口维持秩序。在交警与彩色车道的指引下,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分流明显,整体秩序井然。但仔细观察,依然能看见有骑电动自行车的市民提前闯红灯,混入机动车道的场景。此外,由于有的蓝色待行区面积较小,随着后方电动自行车的不断汇入,一些市民干脆把电动自行车停在右转机动车道上,不仅阻碍了机动车的右行,也增加了产生摩擦和事故的风险。
南都记者了解到,推进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建设,是广州市优化调整电动自行车交通管理的一大措施。今年5月,广州市公安局曾在市人大代表建议答复函中表示,广州市交通部门结合交通秩序大整治专项行动中关于非机动车道建设的要求,督促指导各养护单位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继续推进非机动车道的建设,在全市大力推进非机动车道建设的基础上,同步开展机非隔离设施及待行区建设。2022年以来,共增设机非隔离栏137公里,完善64个路口机非隔离设施。
采写/摄影:实习生 唐家俊 南都记者 张思琦 魏志鑫
编辑: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