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截至19日17时30分,地震已造成126人遇难。多位专家向南都记者分析,震级大、震源浅是本次地震造成伤亡严重的主要原因,预估震源深度10公里,属于浅震,此类型地震对地面破坏力巨大,如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均属于浅震。
此外,震区位于山区易出现山体滑坡,当地房屋老旧抗震能力弱也是导致伤亡严重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专家特别强调,冬季发生地震需注意保温物资供给充足,避免灾害后冻伤等事件。气象预报显示,未来三天积石山县及周边地区后半夜至凌晨最低温在-15℃到-9℃之间。
积石山县城一位居民向南都记者表示,震后感受到多次余震,有不少人裹着棉被待在户外,其所在小区有300余人等待安置,目前急缺棉衣棉被和保暖设施。
震源地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克新民村,房屋垮塌。
震源地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克新民村,道路已毁。
震源地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克新民村,山体出现滑坡。
震源地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克新民村,一些边坡垮塌。
震源地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克新民村,部分房屋倒塌。
震源浅破坏力强,坍塌房屋多为土砖结构
对于此次地震造成严重伤亡的原因,中国科协地球物理信息科学首席传播专家陈会忠解释称,根据目前观测,甘肃地震达到6.2级,属于强震。预估震源深度10公里,震源较浅,而浅震容易对地面造成严重破坏,比如汶川地震、唐山地震都属于浅震。但他也表示,地震深度10千米是地震台网初步测量出的数据,准确的震源深度需要等震后仔细测量、分析才能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NCP生命支援创办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地震应急救援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郝南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积石山县坐落在沉积地层上,地震波经由反复发射而放大,形成场地效应,造成更大的地震烈度,破坏力更大。
此外,根据多位专家的分析,震区位于山区,地震易诱发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地震发生在深夜,民众来不及避险,也可能是导致伤亡人数较多的一个原因。震中大部分地区房屋抗震性能差,易在震动条件下整体倒塌。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徐锡伟建议提升当地房屋抗震性能。
多位一线搜救人员告诉南都记者,积山石县乡村坍塌的房屋多为土砖结构的老旧房屋,村路没有受到影响。南都记者了解到,2020年3月积石山县宣布“脱贫摘帽”前,它是甘肃临夏州最贫困的县之一。
方舟救援队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克新民村实施救援。
居民反映有多次余震,甘肃地震局称近几日仍可能发生5级地震
积石山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对于此次地震发生的原因,陈会忠认为,地震发生在拉脊山断裂带,属于逆冲断层造成的地震,汶川地震也属于同类情况,此次地震南北向的断层是西侧青藏高原板块向东部挤压引发。徐锡伟分析称,甘东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属于南北地震带组成部分,从震源机制看为逆断层型地震,推测发震断层为北西向拉脊山北缘断裂。
据报道,甘肃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等单位综合分析认为,近几日原震区仍有可能发生5级地震。1900年以来邻区地震序列统计结果显示,积石山县6.2级地震邻区200公里范围内有3次6级以上地震,均为主余型地震。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新闻中心工作人员吕剑澜向南都记者解释称,根据研究所监测数据,甘肃此次地震也是主震-余震型地震,主震非常突出,余震相对较弱且次数很多。她表示,余震强弱与主震大小有关,强度、次数会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但不同构造区域的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也会有很大差异,有的可以持续数年。
积山石县城区一位居民告诉南都记者,从发生地震到现在,明显能感觉到的余震不下十次,房屋楼层出现裂痕,有三百多人待在小区楼下空地避险,很多人裹着棉被等待安置,急需棉帐篷、棉被、棉衣和取暖设备。
徐锡伟强调,此次甘肃震后,可能出现地震灾害与气象灾害复合、叠加作用,要特别注意保温物资的供给。避免发生灾害后冻伤等事件、加重灾害程度。他表示,1920年海原地震死亡约28.8万人,其中叠加的冷冻灾害和饿死人数约占一半以上。
南都记者注意到,甘肃地震后,19日9时46分,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发生5.5级地震。陈会忠认为,新疆的地震与此次积石山县地震没有关联,两地间隔遥远,不在同一个构造带上。此外,阿图什市经常发生5级以上地震,人口较少,地震影响较小。徐锡伟则表示,确认两地地震间是否存在关联,需等震后分析相关数据。
采写:南都记者 郭若梅 王玮 陈秋圆 发自北京
图源:方舟救援队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直击甘肃积石山地震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