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鸡”先充值后充电,强制消费问题如何破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4-01-12 22:44
图片

市面上10款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支付情况。制图:南都·湾财社

伴随电动自行车市场的崛起,充电桩行业成了一片红海。目前,市面上不少充电桩品牌都需要“先充值后充电”,且充值门槛高低不一。有充电桩品牌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缺乏第三方支付平台介入,充值款直接进了上游厂家账户,成为企业拢资工具。

广州人称电动自行车为“电鸡”,很好地概括了它的特点,像小鸡一样灵活但需要充电。由于“电鸡”的小巧,充电量也远不如电动汽车,对充电设备的要求也低很多,以往,很多人把“电鸡”推回家充电或从家里“飞线”到地面充电。然而,这样的充电方式过于危险,在住宅、电梯内都发生过引起人员伤亡的爆燃事故,因此,室内违规充电已大幅减少,而充电桩的生意则日渐兴旺。

有消费者向南都投诉,指他所用的小牛充电桩限制了最低消费金额,律师表示,商家该行为涉嫌侵犯了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知情同意权和选择权,有可能构成强制最低消费。对消费者而言,无奈的不是一家充电桩平台如此,而是大多数充电桩平台都是充值模式。这样一来,当车主为了遵守规则而选择公共充电桩,但公共充电桩又几乎只有预付而且大多数是充值制度的话,就意味着车主只能从不同的平台之间选一个来充值,这等于变相强制消费。

有从业人员将充值模式的大行其道归咎于中老年人的付费习惯,这是非常牵强的,且不说大量中老年人已经熟练使用移动支付,在目前移动支付大行其道的情况下,如果充电桩采取按次付费的模式,中老年人显然也能很快适应。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充电模式为平台和企业带来的好处多多,一来充值即预付,消费者还未使用服务已经预付了部分费用,如果后续没有如期使用服务,商家等于赚了差额利润;二来充值模式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黏性,消费者基本上不会对每一个充电桩四处留情,充值后就会大概率选定一个充电桩,这就等于是商家的稳定客源;三来靠着预付得来的超额资金,平台和企业可以进入高运转模式,快速扩张站点。

充值多了不用又浪费,在一个充电桩充了值换一个又觉得亏了,如果充电桩老板卷钱跑路,消费者更是求告无门,大概率只能自认倒霉。正是由于预付充值模式很难保障消费者权益,此前在连锁水果店、健身房、洗车店、理发店等的预付模式都随着店铺倒闭或老板跑路而“爆雷”,预付模式在很多行业都已被明令禁止,但在“电鸡”充电桩领域却仍大行其道,消费者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对于大量充电桩运营商而言,充值预付的钱也不是进入他们的口袋,因很多厂家会以低价设备来吸引运营商加盟,而条件正是“充值金额进厂家账户”。也就是说,在如今的充值模式下,运营商利润被压缩,消费者权益亦难保障,如果有厂家圈一波钱跑路,消费者就会有苦无处诉。

早前,在共享充电宝领域,也有类似的充值模式,还需要消费者付押金,整个流程非常烦琐,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接入后,达到一定信用程度的消费者可以抵扣押金,按次支付亦大大增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有业界人士表示,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成本较高,且对商家的整体投诉率有控制的要求,而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通常为头部充电桩企业,多为四轮汽车充电品牌,而不是二轮“电鸡”充电品牌。

“电鸡”充电桩领域,充值预付模式大行其道,消费者权益难有保障。变相强制消费的问题有待解决,监管部门应负起更多责任。

编辑:何起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