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68米的“长龙”、700多年历的三灶鹤舞、咸水歌……2月13日下午,珠海市龙年新春非遗民俗大巡游在人们的热切期盼中如约而至,数十种民俗活动轮番上演,展示珠海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珠海年味”,吸引近两万名市民游客围观。
本次新春非遗民俗大巡游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斗门区人民政府主办,斗门区委宣传部、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珠海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
16个方阵全方位展现珠海文化魅力
14时30分,欢快的锣鼓声响彻黄杨河畔,一场传统文化特色十足的点睛仪式拉开巡游序幕。随后,两条长达50米的金、银龙由80人共同扛起,在万众期盼中舞动起来。在龙珠的引领下,盘龙、双穿龙、单穿龙等各种表演轮番上演,引来阵阵喝彩,观众纷纷举起手机拍照。
50多米长的金、银龙。
醒狮是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动之一。斗门区的民间醒狮活动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此次巡游队伍中,“群狮献瑞”“狮舞黄杨”方阵先后为市民游客送上了精彩的斗门醒狮表演,活灵活现的“狮群”赢得阵阵掌声。
作为珠海龙年春节的重头戏,此次巡游阵容强大,包含16个非遗民俗方阵和1个市民群众方阵,超千名演员同台献艺,为市民游客献上一场极具时代气息、深具本土特色、内容丰富多元、看点亮点纷呈、群众互动性强的非遗民俗文化盛会。
巡游现场“龙”味十足。由10条国标舞龙、130人表演团队组成的“群龙送福”方阵;边“喝酒”边舞龙的“醉龙纳福”方阵;茅龙、红龙共舞的“财运兴龙”方阵……伴随着激昂的鼓点,一条条长龙翻腾起舞,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盛宴。
有700多年历史的三灶鹤舞亮相巡游。主办方供图
此次巡游中还有不少已传承数百年的珠海本土民俗活动。“迎春接福”方阵为观众展示的三灶鹤舞鹤歌已有700多年历史。“八面灵龙”方阵汇集了乾务飘色、莲洲地色、斗门锣鼓柜、醒狮展演等多项珠海特色民俗。悠久的民俗文化气息和充满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在现场交相辉映,让古老的非遗民俗穿越时空“活”起来。
此外,由珠海市粤剧团组成的“梨园送春”方阵,上演了一场岭南味十足的粤剧表演。“龙腾虎啸”方阵集中展示拳术、功夫扇、双节棍等武术表演,让现场观众如看武侠大片。
港澳同胞与外籍友人共同观赏巡游
应接不暇的非遗民俗表演,不仅全方位展现了珠海文化魅力,还进一步拉近了群众与年俗、年味的距离。
此次大巡游地点位于斗门西堤路黄杨河湿地公园段,全长约1300米。16个非遗民俗方阵从斗门中心广场(主表演区)出发,沿着西堤路行进,沿途与市民游客热情互动。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市民游客围观,大家纷纷举起手机、相机,争相记录这“年味”满满的时刻。
参加巡游的方队之一。主办方供图
香港李女士一家一早开车经港珠澳大桥来斗门游玩,在农家乐吃过午饭后,就早早来到巡游现场打卡。“香港很少有大规模集中展示的民俗活动,跟着巡游队伍一路走下来,发现很多没看过的民俗,尤其是活灵活现的轮滑龙和惟妙惟肖的乾务飘色,特别惊艳!”
来自澳门的萧朵儿是一名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她称专程从澳门到斗门来观看巡游,“下至3、5岁的孩童,上至80岁的长者,观众的热情太高了,”萧朵儿说,希望以后能带着孩子到现场来感受珠海的非遗文化。
巡游观众中,还有不少外国友人的身影。法国的伊曼纽尔先生已经来珠海23年,早已把珠海当成第二故乡。听到新春大巡游的消息后,他早早赶到现场,希望更深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虽然我已在中国很多地方看过民俗巡游,但是很少有这么大规模,每个节目都非常精彩!”
美国的辛格利先生慕名而来参观巡游,他告诉记者,“这是我们一家人来到中国后参加的第一次春节活动,很新奇,深深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
巡游吸引了近2万市民游客参观。主办方供图
中国的新年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也是向上向善的“文化之年”。活动特别邀请产业工人、“百千万工程”一线工作者、环卫工人、青年学子、“广东好人”“珠海好人”、市民游客、外国友人、志愿者等珠海各界代表组成“龙行大运”方阵。他们手持龙元素道具向市民游客致以新春的问候,现场市民游客以雷鸣的掌声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
为了全方位展现珠海非遗文化魅力,活动现场还设置了非遗文创市集,横山鸭扎包、三灶剪纸等非遗美食和技艺受到了市民游客的热烈追捧。
珠海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巡游队伍中不少稚嫩的面孔,十分引人注目。以少儿舞龙为主的“小龙迎春”方阵中,25条彩带龙随风起舞,虽然队员都是小朋友,但精湛的表演让彩带龙栩栩如生。看到“龙腾少年”方阵中同龄人手持龙形道具,脚踏轮滑鞋,仿佛真龙在轮间舞动,不少小观众惊叹不已。
巡演现场。主办方供图
还有大小龙合舞的“火龙闹春”方阵。该方阵是省级非遗项目——斗门地区大型群众性民俗活动“七月三十装路香”,由两大(成人)两小(少儿)4条火龙进行现场展演,还有两头醒狮紧随其后,呈现出一派龙腾虎跃的新气象。
其中一只小火龙的龙头,正是由斗门区横山中学学生梁嘉欣来舞。15岁的梁嘉欣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舞龙,不仅技艺越来越好,还把弟弟拉进了舞龙队,“希望能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传播者。”梁嘉欣开心地表示。
巡游队伍中,像梁嘉欣姐弟一样稚嫩的面孔还有很多,越来越多年轻人正成为珠海非遗传承里的新生力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注入无限可能。
为了让更多非遗项目活下去、火起来,珠海近年来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健全非遗保护传承机制,打造市博物馆非遗展厅、三灶鹤舞传承展示馆等一批传承体验设施,斗门区获评“粤港澳非遗乡村旅游基地”。此外,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一指禅推拿、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唐家湾茶果等非遗技艺受到市民游客追捧。
接下来,珠海将继续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承办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大会,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参与和体验非遗日益成为新的生活时尚。
采写:南都记者李洁琼
编辑:李洁琼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4网络中国节·春节
2024新春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