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说”
带你盘一盘
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到的那些“新”词汇
本期关键词是
eVTOL
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7月4日,广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会场外,三台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也称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引人驻足,参会者们纷纷进入座舱体验飞行时刻,憧憬着“打飞的”出行的未来生活方式。
低空开发、交通革命、万亿市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和动力,低空经济正引领着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向前迈进、蓬勃发展。
无人机、直升机和eVTOL被视为低空经济发展的三大物理载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低空经济”。
其中,作为新质生产力阵营的重要一员,近年来备受关注的eVTOL凭借低能耗、低噪音、安全性高、应用范围广等优势率先出圈,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带头大哥”。
此前,在《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中,eVTOL亦被多次提及。
对比无人机,eVTOL可实现载人载物能力的大幅提升,且应用功能更为广泛。而对比传统直升机,多旋翼、电动化、轻量化等特点让eVTOL在稳定性、环保性方面拥有更大优势。
换言之,eVTOL是更大的无人机,更稳的直升机。
随着低空资源的开发,未来无论是物流运输还是人员接驳,eVTOL都是城市低空交通的首选方案。正如船舶通行,带来了海洋繁荣;车辆往来,活跃了城市脉搏。穿梭在都市半空的eVTOL,或许将激发新一轮经济动力。
谁在买?怎么用?
eVTOL或成低空经济风向标
近年来,已有多个机构对未来eVTOL的市场规模作出预测,显示出中国在全球eVTOL市场中的重要位置。
在保有量上,根据《中国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预测,2035年全球eVTOL保有量将达到26000架。同时,德国eVTOL巨头Lilium预测,2035 年中国eVTOL数量可达到10500架。
在市场规模上,到2035年,民航局预测中国的eVTOL市场规模或超5000亿元,占全球市场达40%。据前述《白皮书》预测,到2035年,全球eVTOL累计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600亿美元,以现行汇率计算该市场规模将超过11000亿元人民币。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但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我国低空经济又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世界无人机大会主席、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杨金才曾表示,已有不少企业成功进行了eVTOL的载人试飞,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装备之一,eVTOL的商业化未来可期。
在商业化道路上,订单是一把金标尺。
谁在为eVTOL买单?购入eVTOL用在何处?厘清这些问题,或能一窥低空经济“带头大哥”的未来商业版图。
从亿航、峰飞航空、小鹏汇天、沃飞长空等国内头部eVTOL厂商的公开订单信息看,政府、国资企业、运营服务商和物流企业是eVTOL的主要客户。此外,在国际市场上,eVTOL也不乏航司和军方买家。
亿航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
以亿航为例,截至2024年7月,亿航以EH216系列机型为主打产品,已累计获得超500架的订单。这些订单主要来自合肥市、文成县、太原市西山文旅公司、吉首天行健文旅公司、广州合利智能公司、阿联酋物流科技公司Wings Logistics Hub等买家。据亿航与合肥市的合作公开信息透露,合肥市未来还将协调不少于100架EH216系列的采购订单;文成县也表示将计划在2026年底前,再采购270架亿航EH216-S。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全球首单线上售卖的eVTOL——亿航EH216-S,在“交个朋友”淘宝直播间成交,由广州合利智能公司以199万元全款购得。若以199万作为均价预估,亿航售出500架eVTOL的总货值将超10亿元。
2023年,小鹏汇天与嘉兴南湖区路空协同立体交通产业研究院达成了100驾“陆地航母”的预售订单,将于2025年四季度量产并交付。同年,沃飞长空也与华龙航空签订协议,计划采购100架AE200型eVTOL开展公务航空服务。
此外,截至目前,峰飞航空也陆续向中通快递、深圳东部航空等买家出售超400驾eVTOL,产品包括V2000CG和盛世龙两种型号。
从头部eVTOL厂商的订单流向可以看出,买家们的主要用途集中在“eVTOL+文旅”“eVTOL+物流”“eVTOL+应急”等领域,同时,这些领域也是当前乃至未来低空经济发力的重点赛道,这意味着eVTOL已经成为低空经济的风向标。
飞起来,更安全
空地协同管理是关键
飞行安全性,始终是发展eVTOL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谈及直升机或eVTOL时,我们时常联想到这样的场景:在地面道路上,遇到汽车故障往往只会影响行程安排,即使发生交通事故,威胁的也是几辆车和少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但在空中,如果突发事故导致eVTOL坠落地面或是撞向建筑,无论是否载人都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然而,据多方公开资料显示,相较于传统的燃油动力直升机,eVTOL其实更为安全稳定。
从控制系统上看,一般灵敏度和精准度更高的控制系统,驾驶的稳定性就越强。eVTOL的电控系统可以精准控制每个旋翼转速和飞行姿态,而燃油动力直升机的机械系统却无法实现,这使eVTOL在稳定性上更胜一筹。这一区别,也常体现在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的对比中,但与路面交通不同的是,对空中交通而言,精准控制所带来的稳定性更为关键。
从旋翼数量上看,传统直升机通常是单旋翼构型,这也意味着一旦旋翼发生故障或失效,飞机就会失去所有动力。而eVTOL则拥有多个旋翼,还有多旋翼、复合翼等不同的主流设计构型,通过控制这些旋翼,就可以调整eVTOL的飞行姿态。这意味着,即使一个或几个旋翼失效,eVTOL仍能维持飞行所需的动力和姿态。
事实上,多旋翼、独立电机等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安全冗余,即飞行器需要能够容忍个别部件的失效,只有当多个部件同时失效时才可能导致致命性事故。
广汽飞行汽车GOVE。
对于eVTOL的安全性问题,国防科技大学学者谭郁松在《不同构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动力系统的安全性评估》一文中提到,垂起尾推固定翼构型eVTOL(复合翼构型的一种)发生灾难性失效的概率为5.94×10-11。而针对大型客机和大型通航飞机,航空业早已确立了10-9飞行小时的特征事故率标准,即每十亿飞行小时发生小于一次事故。
相较于eVTOL本身发生故障导致事故,有效的空地协同方案,才是保障以eVTOL为代表的低空经济能够安全高效运转的关键。
在技术层面,如何协同低空航路管控和飞行管理?“由通信基站、雷达系统构成的低空网络是保障飞行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广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纳睿雷达董事长助理杨毅仁这样说道。此外,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毕奇也曾撰文表示,建设通感一体的低空网络,有利于低空的广域飞行监管与协调,也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管理层面,怎样通过优化空域管理释放低空经济活力?广东机场集团董事长蔡治洲曾说:“空域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将加强'军地民'三方协同,加快推进空域分类划设,明确各类用户使用权限,确保空中有道、有序通行。”他认为,广东可积极争取国家空域改革试点,深化空域精细化管理,助推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先行先试,分阶段开放服务,提高使用效率,满足应用需求。
尽管从技术层面上看,eVTOL及低空经济安全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但未来如何通过优化低空管理机制、推出更高效的空地协同方案,从而进一步释放eVTOL优势,激发低空经济活力,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有场景,也有瓶颈
eVTOL潜力需稳步释放
从农牧作业、航空摄影到短途出行、物流配送,越来越多的场景领域中,垂直起降、纯电运行的eVTOL被寄予厚望。
当前,在货物运输、物流配送等领域,eVTOL的应用场景已非常成熟,商业化效益也逐步凸显。今年4月,海口与珠海两地首次实现无人机公共货运物流跨海飞行;5月,合肥市正式开通两条无人机物流配送航线。在商业化应用层面,顺丰、京东、中通、圆通等物流企业和美团、饿了么等外卖配送企业都先后布局了无人机配送网络。截至目前,美团已在上海、深圳等城市落地28条无人配送航线,累计完成订单数超25万单。
峰飞“盛世龙”eVTOL。
不过,作为一种新型工具,eVTOL的发展瓶颈依然存在。
从消费心理的角度看,虽然近期围绕eVTOL、低空经济等话题的热议不绝于耳,但让市场接受度达到商业化的门槛,消费者可能还需要更漫长的心理建设周期。
在制造标准和适航审定上,eVTOL行业仍有较大规范空间。由于当前国内eVTOL涌入厂商多,产品的技术特点和型号也各自不同,生产标准也难以统一,这导致eVTOL的适航认证难度增加,周期更长。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航空器适航取证主要包括三类: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适航证。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曾表示,eVTOL等新型航空器适航审定工作需要民航局和工业界,甚至厂商共同研究、制定新标准,这样才能使eVTOL的适航认证工作加快推进。
同时,eVTOL在社会消费力和消费环境培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短板。“目前通航的场景、消费者市场的培养尚不充分。”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经营管理学院副院长綦琦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让eVTOL满足终端消费需求,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支撑,包括空域、起降场、监管方面的政策法规等。
当前低空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针对各地竞逐低空经济和eVTOL赛道的火热现象,有专家建议各地应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低空产业,避免出现供需关系错配。
如何发挥eVTOL新质生产力的带动作用,有专家表示,可以从“固定航线、聚焦场景、统一标准”出发,使eVTOL带动低空经济走入发展快车道。
首先,固定航线意味着安全,可以降低eVTOL运行的过程风险,同时,管理上成本也更低。其次,聚焦场景代表了规模化,例如在物流配送等场景下,eVTOL将集中服务于规模化业务,机器利用率的提升也将推动eVTOL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最后,统一标准则降低了生产端的重复建设,也将加速eVTOL的适航审批进度。
eVTOL发展前景广阔,但绝非一蹴而就,这需要市场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更好地把握产业发展节奏,共同促进eVTOL的产业潜力稳步释放。
统筹:李陵玻 陈杰生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朱唯信
出镜:南都记者 曾俊豪
摄像/剪辑:郑鸿杰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
编辑:赵青,卢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