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监督,可以体验不必依赖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4-12-30 00:04

在网上花钱购买“监督员”监督自己学习,成了一种新兴备考辅助手段。打开购物平台搜索,包括规律生活、减肥健身等需要各类“监督”服务商品不少,价格也不尽相同,最便宜的单日体验打卡监督只需7元,昂贵的特聘老师全面监督一个月超1400元。

花钱雇人监督自己学习,这是件新鲜事,也符合部分年轻人的思维与生活习惯。从心理需求角度看,这是消费者对“权威效应”的一种追随,因为在对“监督员”的描述里,充满了“高分上岸的优秀师兄师姐”“真人学霸”“211、985高材生”这样的词句,购买者会得到一定的心理暗示,觉得有这样“权威”的监督,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事实是否如此,却有着很多不确定性。有购买服务者觉得有用,在“监督员”的定时提醒下,放下了手机,调节了情绪,提高了工作和学习效率。当然也有购买服务者觉得“监督员”除了到点要求打卡外,几乎不交流,跟闹钟没区别,更没什么材料来证实“监督员”的“211、985高材生”身份。“考研复习都还需要人监督,考上研究生又有何意义呢?”这样的质疑,更是直指问题的内核——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不要轻易把基本的努力交到别人手中?

如果学习需要监督还有一些客观成立的条件的话,那么规律生活、减肥健身等生活类监督项目的存在,则显得有些匪夷所思。在生活节奏、锻炼身体等方面有控制、有追求,完全是私人层面对美好的追求与对欲望的克制。这一层面不是说别人无法参与,而是过于强调外在因素的影响,容易让人产生推诿心理,这是心理学上常见的责任逃避心理。

消费者在付费之后,必然产生期待,而不同消费者购买“监督”服务后必然产生不同评价结果。也就是说,网购“监督”是没有服务标准的,在付费行为发生之后,因为缺乏必要的规则约束,必然产生“期待满足”与“期待落空”两个结果。对于期待得到满足的付费者来说,购买行为有可能形成依赖,那么生活万象层层叠叠,是否每个细节都需要有人监督才能够得以顺利执行,这要打上一个问号。对于期待落空者来说,付费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减轻压力,而服务无效则会凭空产生些失望与挫败,这何尝不是雪上加霜?

作为一项带有趣味性的服务,“购买监督”可以当作一次体验行为,花很少的钱来对自己的耐心与恒心进行一下检验是可以的,短期体验几次就足以验证自己是否需要此服务,聘请昂贵的“监督员”就真的没有什么必要。作为成年人,在小事情方面的努力与选择,往往决定了大事情的发展轨迹与方向。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哪怕是自己多付出一点心力,多体现出一些毅力,多吃一点苦头,也要把训练和提升自己的权利放在自己手里。有些事,只能自己去做,别人无法替代。

文|韩浩月

编辑:陈邹心怡

3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陈邹心怡796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