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美国客户因为加征关税的问题,直接放弃购买我们公司生产的设备。”一家外贸企业的工作人员王潇对南都记者说。
4月9日,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正式落地生效。近期类似上述国内外贸企业面临困难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些消息虽难辨真假,但采访中,更多外贸企业由于敏感等原因,选择对美国加征关税问题避而不谈,表示处于观望状态。
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反制措施,“硬刚”之下如何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成为当务之急。当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已有所行动,国内企业正在抱团取暖展开自救,业内专家们更是呼吁,反制是必须的,长远来看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全力扩内需。
多艘轮船靠泊在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装卸货(无人机照片)。 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正式落地生效,将对我国出口产生一系列影响。 新华社发
封锁中国厂商的中转渠道,东盟深陷“风暴口”
8年前,特朗普第一次当选美国总统,任期内就对中国发起了“关税战”,但和上一次不同的是,特朗普此次发布的关税政策超乎市场预期。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撰文分析道,从方式上看,此次对等关税政策采取“全球基准关税”和“一国一税率”的方式落地,并非针对某几个国家,而是发起全球贸易摩擦和“关税战”。即对全球出口美国商品征收10%的基准税率,对重要贸易伙伴按照关税不对等程度征收更高关税税率。
从力度上看,对等关税政策力度明显高于市场预期。对欧盟、印度、越南、日本、韩国等主要经济体征收20%及以上关税,其中对中越南的关税达46%,对中国的关税已高达104%。
“和特朗普‘1.0’时代的关税政策相比,此次最大的不同是强度大幅提升了。”经济学家盘和林对南都记者说,特朗普“1.0”时代,中国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汇率贬值、进口商和出口商分担等,市场能够消化关税,但这一次,市场或无法消化关税,这或将导致中美之间贸易全面停摆。
盘和林补充道,美国通过全球征收关税的方式,堵上了中国厂商通过第三国进入美国市场的路子。
南都记者关注到,自去年以来,出于躲避美国高关税等考虑,中国企业掀起了“出海热”,而东盟国家是众多国内外贸企业的选择。但此次东盟成为了美国“对等关税”的风暴口,平均加征税率高达33%,其中柬埔寨为49%、老挝为48%、越南为46%。
中国银河证券新发展研究院公开分析道,美国对东盟实施更高的对等关税,目的是多重的,其中一点是针对中国—东盟的“中间品贸易网络”封堵中转渠道,迫使东盟转向其他供应商,并通过封堵“关税洼地”作为产能出海的途径,遏制中国供应链海外布局。
面对这样的局势,此前选择在东盟建厂的“老板们”不免面露难色。
在美国开厂“走不通”,要开拓国内市场和非美市场
面对特朗普此次挥起的“关税大棒”,国内的外贸企业,尤其是有美国业务的外贸企业,首当其冲。
“确实听说有些外贸企业的美国订单被取消了。”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对南都记者表示,这一次,劳动密集型的外贸企业将会受到较大冲击,因为美国此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制造业回流。
盘和林也认为,汽车、光伏、外贸服装、家电等行业的外贸企业,基本上都在此次“关税战”的打击范围。“由于美国占全球消费份额较高,对中国外贸企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当下外贸企业能做些什么?据了解,有些外贸企业在关税政策落地之前加急将产品运往美国;国内企业抱团取暖,比如,永辉超市近日发布了致中国优质供应链的一封信,其中说道:“若您因出口受阻而库存积压,我们开通‘绿色通道’,15天极速上架。”
“外贸企业自身能做的事情比较有限。”王潇说,上一次美国发起“关税战”的时候,有关部门会问询外贸企业有哪些难处,针对性地给予免税、补贴等政策。面对这样的“关税战”,外贸企业首先得挺住。
正如王潇所说,南都记者关注到,有关部门已开始行动。4月8日早晨,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座谈会,邀请江苏天合光能、浙江中基宁波、广东领益智造、北京滴滴出行、山东歌尔股份等5家民营企业与会,听取宏观政策在微观主体的落实情况及建议,听取应对美加征关税的举措及建议,听取稳外贸、稳就业的意见及建议。另外,部分省份有关部门已成立专班,研究应对“关税战”的举措,但尚未对外公开。
毕马威经济研究院院长、首席战略官蔡伟建议,有关部门要精准帮扶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和企业,支持企业调整经营策略,开拓国内市场和非美市场。
妥协起不到作用,中国要做好“自己的事”
近期,美方在以芬太尼为由先后两次对华加征合计20%关税的基础上,又对华加征34%的所谓“对等关税”,并进一步加征50%关税,美方还在讨论取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就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提出征收港口费的建议限制措施。
对此,4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表明了中国立场:对于这些单边主义、霸凌主义限制措施,中方坚决反对,已根据国际法基本原则和法律法规坚决采取反制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面对美国的单边主义,霸凌主义,中国该不该“硬刚”?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颇多。白明说:“硬刚是必须的,妥协也起不到什么作用,美国只会要得更多。”
除了“硬刚”,国内多位专家都呼吁要扩大内需。蔡伟对南都记者表示,货币方面,应尽快推进降准降息落地;财政方面,则应及时新增政府杠杆,加大对消费领域支持(民生领域投资)、房地产领域支持。另外持续稳定资本市场,稳定市场信心仍然是扩大内需的先决条件。
此外,蔡伟还表示,长期来看,如果其他国家也采取与美国“硬刚”的举措,美国制造业企业难以增扩投资,反而外迁或转向低效生产,可能使得美国长期经济陷入衰退。
然而,不管大国之间怎样博弈,王潇当下最关心的还是企业的业绩,尽管其所在公司在美国的业务只占15%,但如果失去这部分市场,对企业的影响是显著的。
(注:文中的王潇为化名)
采写:南都记者杨文君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