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石湾陶:千年窑火里的传承密码与城市焕新实验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佛山
原创2025-05-16 16:28
图片

南风古灶的窑火,在岭南初夏的闷热中升腾。这座始建于明代的龙窑,以500年不灭的窑火,见证着佛山石湾陶从农耕文明的手工技艺,到现代文创产业符号的蜕变。今年3月,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潘柏林手持木柴,将乙巳蛇年新作《龙抬头》送入窑膛时,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坚守与破圈的对话,正在这座“南国陶都”悄然展开。

一颗“生菜”,为何能卖出168甚至上千元的高价?理由在于:它是由佛山石湾陶手艺人经一道道纯手工制作而成。

今年,佛山民俗活动“行通济”期间,一颗翠绿有光泽的“陶瓷生菜”火了,它出自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梅晓山之手,以通济广场的巨型生菜陶瓷雕塑为原型,面向市场后随即遭到抢购,成为今年春天“一菜难求”的“爆品”。

图片

这背后,正是石湾陶“守正不守旧”的缩影。

俗语有言,“石湾瓦,甲天下”,佛山石湾也素有“南国陶都”之名。在佛山地区,制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从现今出土的文物来看,汉代、唐宋元时期均有石湾陶的身影;清中后期,石湾陶器生产繁盛,已有专门生产艺术陶塑的红釉行、花盆行等,涌现一批制陶名家,题材包括佛道仙儒人物、动物、市井百姓形象、瓜果器皿、仿古供器与文房陶器、园林陶瓷、建筑构件等。这些陶塑作品成为流芳后世的经典之作,还有很多进入宫廷,成为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详见370件佛山石湾陶瓷在故宫!乾隆皇帝也爱不释手

图片

如今提起“石湾陶”,南风古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坐标。明正德年间,石湾窑对元朝的龙窑(即文灶)进行改革,在原来基础上增加火眼,扩大了窑的容量,此即为著名的“南风灶”。从明清以后500年间,南风灶窑火不断。到现在,南风古灶已经成为全球游客感受佛山陶文化的热门目的地。

以佛山石湾南风古灶为重要节点,周边一块约3.9平方公里的区域逐渐形成了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不远处的柒号陶仓、八号艺术码头更代表了石湾陶“向新而生”的当代表达。

以柒号陶仓为例,它是美陶湾片区新晋的第一个园区,不但吸引艺术馆和大师工作室进驻,同时聚集一批文创企业IP。而它对面八号艺术码头内的新美陶公司,已聚集14位国家级陶艺大师和19位省级陶艺大师,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陶艺基地,是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华老字号企业、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图片

以石湾陶文化为魂,美陶湾将以28个项目载体的建设串珠成链,“显山露水”。借助文化滋养,美陶湾正成为佛山的城市文化地标,催进千年佛山焕发新生。


产业裂变:从“陶瓦甲天下”到文商旅融合生态圈

今天的我们,走进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澳门观音堂等岭南传统建筑时,很容易发现在它们的屋顶上,藏着另一个“世界”。这便是石湾陶塑瓦脊,也叫“花脊”,在唐末已有生产,明中期以后开始流行,清朝中晚期至民国达到顶峰,在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区,也可见“石湾瓦”的踪迹。

“在石湾,可能我们不会觉得石湾陶有多厉害,但当我们走出去,就会发现石湾陶的造型技艺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梅晓山表示。

图片

千年生生不息的窑火,现在正在点燃禅城区石湾镇街道的文商旅产业发展之火。5月16日,禅城区召开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发布的全域文商旅生态融合计划里,有超过一半的项目在石湾落地。会上,石湾发布佛山美陶湾城市伙伴招募计划,诚邀全球城市合伙人,一起来美陶湾感受艺术的呼吸,与美陶湾共同生长。

图片

在石湾陶艺的现代化发展图谱中,一组数据勾勒出产业跃迁的轨迹:美陶湾集聚各类文化场馆超40家,各级陶艺大师共计174位,2024年片区游客突破260万大关,同比增长45%;现有物业面积超100万平方米,未来可供改造提升的旧厂房、旧民居超200万平方米。

回首千年,石湾陶值得世界的喝彩。传统陶塑技艺在这里得到活态传承,文创潮玩正在创新性融合开发。我们更期待一场”百花齐放“的“陶瓷+”跨界实验,以文商旅融合为笔,在东平河的水纹上书写新的城市叙事。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孙振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