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省关工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2022年度广东“新时代好少年”的通报》,全省40名学子荣获2022年度广东“新时代好少年”称号。其中,共有4位来自深圳。而罗湖学子就占两个名额,他们分别是翠园初级中学初二学生李梓盛、罗湖区桂园中学初三学生曾盈之。
今年14岁的李梓盛克服困难,坚持追逐创客梦想,现是翠园初级中学机器人社团的组长,他在世界机器人大赛冠军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小学组获得三等奖,被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评为“科技少年”。此外,他还挑战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为身边同学朋友树立起了自强不息的榜样,被评选为深圳市第一届“最美鹏城少年——自强好少年”、“广东省优秀少先队员”。
曾盈之3岁就跟随爷爷奶奶到江西、广西等地开展助学活动,注册深圳义工4年间志愿服务时间累计已超过1000小时。在2018年5月中国少年先锋队深圳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中,作为大会提案人之一,曾盈之结合贫困山区学子的需求,提出的关于《已读课外书“变废为宝”》的提案得到大会认可。她曾获“广东省优秀少先队员”、“最美南粤少年”之“美德好少年”、深圳“新时代好少年”等荣誉称号。
打造“向美而生”罗湖育人特色
如果说一位学生获奖尚属偶然,那么双双获奖便值得追溯一下背后的教育作用。在去年初,罗湖区提出用3到5年时间,建设素质教育先行区、智慧教育创新区、教师发展示范区、教育治理样板区的教育“四强区”,全面推动罗湖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把罗湖打造成一个区域性教育高地,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将素质教育先行区排在教育“四强区”中的首位,可见罗湖对于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
去年以来,罗湖区以“大美育”的理念加强五育融合的育人研究与实践,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一体化德育体系,推进“德美融合立德树人”罗湖区新时代学校育人模式改进项目,打造“向美而生”罗湖育人特色,系统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体系。在教育主体上从“单”转向“全”,在育人过程上从“分”转向“合”,在育人空间上从“点”转向“体”,纵深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德育
建开放协同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一位自强好少年、一位公益小达人,实则是罗湖素质教育先行区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在德育建设上,罗湖积极构建开放协同的“大思政”教育体系,率先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心,去年组织开展“童心向党”教育实践、“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思政主题活动150余场,覆盖全区各中小学,在10余万青少年心中播撒红色种子、涵养家国情怀。
这样厚植思想道德土壤的教育,沁润了罗湖学子的心田,正潜移默化地产生深远影响。在4月份,罗湖实验学校初二(9)班刘思婷、初一(1)班胡丽琳被街道应急办工作人员高度赞赏:“毫不犹豫出手救助,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令人称赞;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这几个孩子沉着冷静的态度、采取救助的措施、轻重缓急的安排都表现得非常专业,堪称‘教科书’。”原来是在前一天延芳路上,有一位市民遭遇车祸,从电动车上摔倒在地晕了过去,这两位同学途中路过伸出了援手,一人拨打110报警求助,一人拨打120急救电话叫救护车,密切观察伤者情况,与受伤父女进行沟通,最后伤者得以及时救助已无大碍。
智育
数字化“思乐课堂”普遍应用于各校
信息化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罗湖不少学校早就开始探索如何将信息化与智育进行融合,积累了经验后,2020年罗湖正式提出区域推进数字化“思乐课堂”的主张。“本课题研究重在追求实效,创新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只有打造出若干个共同体,真实践、真研究、才会有真收获,课题才具有生命力。”罗湖区教育局局长殷刚表示。
自去年启动“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数字化“思乐课堂”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区域范围内普遍性得到了增加。“希望我们的课改主阵地课堂,能够更加有效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希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深圳市滨河实验学校宗春雷校长在第一期罗湖教育发布会上介绍了学校的“3+e”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一大探索,“3+e”的课堂教学模式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三个环节,利用互联网进行数据收集,将学情收集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让信息化为学生的立德树人和综合素养提升服务。
作为“思乐课堂”首批实验校,在自然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莲南小学基本确定了“引乐-乐探-练学-汇学” 四环节的课堂基本式,实施中遵循“三原则”:以“问题情境”为源,开掘课堂“乐学点”,以“思索辨析”为路径,铺设课堂“乐学点”,以遵循儿童自然成长规律为本,放大课堂“乐学点”。
体育
创建校园体育特色品牌项目
“健康第一”从来都应是实打实的行动,罗湖教育扎实推进“大体育”行动,积极创造条件增加体育课时,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办好校园体育节,创建校园体育特色品牌项目。
校园足球的“翠园模式”是罗湖体育教育的金字招牌。广东省首家注册的中学生足球俱乐部在翠园,首个从中学足球俱乐部到中超俱乐部的“学生球员”在翠园。其实,自“大体育行动”推进以来,罗湖的校园体育可谓是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罗湖区被教育部评选为全省唯一、全国仅四个的校园足球优秀满天星训练营;螺岭获广东省小学生游泳比赛乙组团体冠军,莲南小学罗攀老师获全运会冠军。罗湖区还率先引进了奥运冠军于洋,为罗湖区校园羽毛球项目实施增添强劲的力量。
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罗湖坚持推动作业、手机、读物、睡眠、体质“五项管理”,率先开展“慧眼工程”,全面预防青少年近视,成功主办“AI科技环境下的学校体育新生态”研讨会,华丽小学原创的“慧眼姿态操”获教育部肯定并将在全区推广。
华丽小学原创“慧眼姿态操”
将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育人的基础工程,罗湖教育统一思想,提高站位,通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心理文化,增强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及应急处置响应,率先完成学生心理档案及危机学生预警库的建设,率先完成学生心理健康应查尽查工作,实现早发现、早干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美育
10万多名学子人人通过音乐、艺术表达自己
从“一生一艺”到“一生多艺”,保障罗湖80多所学校的10万多名学生人人都会合唱,人人都会一种乐器,人人都会戏剧表演,是罗湖音乐教育的目标。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佳作,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作品去表达所见所思所悟所想,去创造一个美的世界,是罗湖美术教育的追求。
罗湖探索“乐器进课堂”“舞蹈进课堂”等校本课程,推行“学校音乐特色艺术团建设”“课堂+音乐教学”“音乐研习基地”模式,全面推进罗湖音乐教育发展。从城中村的孩子到登上大剧院舞台,笋岗小学的童声合唱演出就是成功范例之一。
笋岗小学的童声合唱演出
学生自主审美社团是罗湖区美术学科近年来倾力打造的一项学校美育品牌。在全面加强中小学美育工作的时代背景下,罗湖区美术学科自七年前开始以生活美育表达为核心,通过跨学科的探究,以任务驱动为手段,引领孩子们自主探究。从最初部分学校的初步尝试到一批学校的深度挖掘,自主审美社团已经成为红桂小学等一批罗湖中小学的美育基本模式。
红桂小学的孩子们以“黄梅戏”经典片段歌曲首尾呼应,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劳动教育
今年举办首届中小学“劳动小达人”系列活动
今年5月,罗湖开展“2022年罗湖区首届中小学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月”系列活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维度展开,家校社一体,协同共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方面,罗湖分别组织了首届中小学“学劳模,争做劳动小达人”活动、“劳动小达人”劳动视频云端展示、“劳动模范班级评选”、各校劳动技能大赛。各校也推出各具特色的比赛,如翠北实验小学启动“小鱼炫技能劳动技能大赛”,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技能共设三个项目——竞赛劳动、亲子劳动、特色劳动,竞赛劳动环节分年级开展穿鞋叠衣、收纳整理、穿针缝扣等劳动技能赛事。
劳动技能比赛
劳动技能比赛
教师在罗湖区劳动教育高端系列培训、罗湖区劳动教育优质课例研讨两个活动中,进行了相关培训;在与家庭连接上,罗湖区教科院邀请专家在罗湖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家长夜校进行分享,以及开展“劳动模范家庭评选”活动。
组织老师参与培训和研课
在前期持续开展“大阅读”“大体育”“大艺术”“大创客”四大行动及课堂学习方式变革的基础上,罗湖率先提出建设素质教育先行区,打造“向美而生”的育人特色,是传承,更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向美而生”在罗湖生根发芽,每一个维度都可以列举出一大批优秀学子,他们“向美而生”的过程中也不断提高了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以实现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
采写:南都记者 谢粤蕾 通讯员 刘梁卓
编辑:罗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