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们在一起待久了,你会发现即便是发脾气,也是那么可爱的,幼教工作者要做的就是用爱陪伴他们,做孩子的引路人,与他们一起成长。”谈起幼儿园的孩子们,郭琼眼里总是闪着光,如数家珍般地将孩子们的故事娓娓道来。
“只要是孩子身边发生的、有价值的事情,都可以当作教育资源去探究。”同时,她也有理性的一面。自主自由、引导观察是她常常提及的关键词,她主张挖掘一切有效资源开展项目式课程,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帮助孩子养成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的学习品质。
孩子们为大白鹅经历人生第一次“谈判”
2021年3月初,清秀幼儿园来了2只大白鹅,孩子们对“新成员”充满了好奇。他们主动要求每天在户外活动、餐后散步时看一看可爱的大白鹅,也经常从家里带青菜喂大白鹅。在与大白鹅的互动中,孩子们学会了关心、照顾动物,于是老师顺应幼儿兴趣和需求,开展了“清秀的幸运鹅”系列探究活动。但没多久,由于大白鹅经常在夜间奏起“合唱”曲,屡次受到周边居民的“投诉”。
这时,“矛盾”产生了:成为全园孩子“好朋友”的大白鹅影响到了周边居民,如何去解决呢?对郭琼而言,危机就是新的生机,她迅速抓住这次教育契机。引导孩子们策划了一场社会实践活动,收集与大白鹅有关的探究故事,与老师一起到街道办,亲自向工作人员表达鹅能留下来的理由。郭琼表示孩子们在争取机会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锻炼,获得了责任感和自信心。“他们知道了鹅不是随便能养的,而是需要合理的程序,这些从实际发生的事情中学到的新经验,是‘活’的教育。”
“事实上,由大白鹅引发的项目式学习,很多事情都是随机的。”很多学习场景是不能预设的,如孩子们在解决问题中体验了人生第一次“谈判”,郭琼表示这就是“只要是孩子身边发生的,去探究有价值的资源”的惊喜。
成人眼中“无意义”对孩子却十分重要
“我们都有家,能不能给大白鹅一个家?”越来越多的孩子发出这样的声音。清秀人鼓励孩子亲手为大白鹅设计鹅房,并积极参与鹅房的搭建,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希望大白鹅能在幼儿园与自己一起健康成长。大白鹅乔迁“新家”前,大白鹅的噪音问题还在解决,老师引导孩子们去思考、探索解决噪音问题的方法。
鹅的叫声到底有多大,影响范围有多大呢?郭琼介绍说:“孩子们就用分贝仪去测,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去探索,在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看到鹅对他人造成的困扰。”寻找解决噪音的方案过程中,孩子们逐渐明白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分析原因、提出方法、选择方法、验证方法的过程来解决。“孩子们会经历整个过程,主动去思考每一步怎么做,他们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运用也越来越娴熟。”
这些微小的事情,成人时常不以为意,但郭琼认为这就是帮助幼儿探索世界、认识世界、适应社会的最好契机。她表示,大白鹅的事儿表面看只是“鹅”而已,其本质则是通过“鹅”这个“媒介”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比如支持孩子们给鹅建新家,其实土房子、木房子等都没有太大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鹅适合住什么样的房子”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引发孩子们不断思考、讨论、调查、设计,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好奇、探究的天性。
这就是郭琼所说的自主学习,呈现在幼儿园教育现场的优质样态。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充分利用孩子身边的资源,引导孩子思考、探索、想象、创造。那成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郭琼表示,“做一个倾听者、引导者、观察者、记录者即可”。
采写:南都记者 谢粤蕾
编辑:罗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