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健闻”跟疫情赛跑的2020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0-12-31 15:58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每一个人措手不及。

南方都市报北京新闻中心“健闻”团队也在跟疫情“赛跑”,力争让真实的信息跑得更快,为大家提供准确的情况和预判。

 

快一点,再快一点

1月开始,我们的“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小程序” 上线,实时播报南方都市报记者从各个权威渠道采集的新冠疫情早期动态消息,展现疫情最新情况,提供防护建议以及确诊病例去除隐私信息后的行程轨迹查询。

与此同时,我们不断连线采访了解武汉前线的情况,关注采取封城措施后武汉市民的生活、就医等遭遇的挑战和困难,多篇报道成为千万加阅读的爆款。

860x600_5e3282913485f.jpeg

像热锅上浇了一碗水,疫情让武汉城看病难的问题瞬时“爆裂”。

城内城外:疫情风暴眼中的武汉居民生活

疫情“围城”下的武汉:分级就医、住不进的医院和患者的艰辛诊疗

“围城”武汉的艰难时刻:焦虑的孕妇和受挤压的医疗

诊断试剂生产商近几日供应量达几十万,难题还在于检测能力不足

武汉之外:多地村镇缺少隔离措施、防疫宣传,县级医院物资短缺

对话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为何2月或是疫情爆发高峰

武汉市政府无权公布疫情?专家称预警信息、防疫准备等可依法公开

农村防疫保卫战:封村断路惹争议 白大褂就是村医的防护服

疫情下的艾滋病感染者:封路封村与断药危机

对话尚满庆律师:我为何申请公开武汉“肺炎谣言者”处罚结果

2020年的春节,当大家被疫情困在家中时候,我们团队每一位记者格外忙碌,在采编群里完成一篇篇有关疫情稿件的采编“接力”,一些人在尽可能记录武汉前方发生的故事,另一些人则在部委发布会现场一次次举手,争取把读者关心的问题带到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中国疾控中心主任回应南都:新冠疫苗研发肯定会成功,需要周期

微信图片_20201231120449.jpg

今年2月,南都记者到达武汉。

去武汉!

2月,疫情防控进入攻坚期,南方都市报记者也突破各方困难抵达武汉前线,去挖掘和记录更多武汉一线发生的故事,追寻疫情发生的源头。

在武汉,我们采访了中央赴湖北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童朝晖,中央赴湖北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新冠肺炎重症救治难度比SARS大

我们还采访了大量武汉一线医护人员,一线重症医生自述,辗转4家医院抗疫50天,初进雷神山像开荒

我们也探访了初搭建的方舱医院,广东医生忆武汉方舱医院30天:如何安抚1700多病人的焦躁?

微信图片_20201231120504.jpg

南都记者在武汉医院重症一线采访。

为了降低武汉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死率,全国几乎1/10的重症医生护士集结到武汉各大定点医院。我们多次进入“红区”,记录他们如何帮助患者挺过一个个难关。武汉ICU里的生死直击:肺炎患者插管16天,度过生命至暗时刻武汉ICU里的持久战:她被钟南山3次会诊救回,母亲却同栋楼病逝

我们关注到一支名叫“插管敢死队”的医生队伍,他们被称为是距离病毒最近的人:武汉“插管敢死队”为何是麻醉科医生?插管为何须90秒内完成

750x500_5e552f766ef67.jpg

2月20日,同济光谷医院,医生正在给一名患者插管。

我们的镜头甚至跟他们插管用的喉镜一样无限靠近。直击ICU高龄新冠肺炎患者15秒紧急插管,成功施救!

在医院之外,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在疫情防控中也同样重要,他们是疾控流调人员。我们跟了他们几天,记录他们如何找到传染的源头。武汉疫情最后灭火者:400多病毒猎手驰援,调查感染未解之谜

550x412_5e67911da2c7c.jpg

流行病学调查团队到确诊者郭威所在的村庄做现场流调。

我们记录个人在疫情下的遭遇,其中包括一个出生只有50天的小宝宝。他一出生就被查出患有罕见疾病,当医院诊疗服务关闭,小宝宝急需的特殊奶粉断货,父母到处求药,自己学着给孩子打针注射。罕见病新生儿宝宝被困武汉,特殊奶粉只够一周,父母称不想放弃

另一位是70岁的新冠肺炎患者,他如小草般顽强,在3个医疗队的接力之下,硬抗了3个月,暴瘦40斤,两上人工肺,花了140万,被救回了一条命,终于告别了,我的“人工肺” ,我们的记者跟了他1个月,也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人类医学的真谛。

我们关注了形形色色的一线志愿者。其中一位志愿者的妻子躺在雷神山吸氧,他丢下儿子在家,自己在社区一线志愿开车接送患者。疫区“摆渡人”:妻子重症进雷神山,送患者到院外是距离最近时刻

另一位志愿者则是意外在武汉下车,被困之后,他选择到病区成为清洁工,抗疫神剧情:东北小伙坐高铁误入武汉,滞留医院搞卫生日赚500

1609388873(1).png

疫情期间,不少志愿者为社区转运病患,他们被称为疫区“摆渡人”。

追踪病毒

在武汉之外,我们的记者也在追踪病毒。

我们对话首例新冠肺炎肺移植主刀医生:和普通肺移植手术完全不一样

我们探寻新冠肺炎复阳之谜:武汉医生复盘6种可能,建议以个体化标准出院

我们对话病毒学家:英国模式是一场豪赌,中国应尽快摸清病毒传染特性

我们也关注更多疫情处置善后工作开展, 专家呼吁新冠病毒抗体流调:以此制定防控策略,摸清“漏诊”患者

我们对话公卫教授郑志杰:若疫情复发,及时精准隔离患者不会大规扩散

与此同时,国外疫情的进展也引发了国人关注。乌干达的疫情前夜:警察鸣枪驱散人群,有人盼回国有人想留守

5月,迟来的全国“两会”召开,疫情防控、传染病防治等话题继续延续到两会会场。我们采访数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他们当中有亲临疫情一线的院长医生、有长期关注卫生体制改革的学者、有疾控中心的专家,还有地方官员、慈善组织负责人、媒体人。 我们追问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向何处去?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构想。

1080x659_5f17c91f898ff.jpeg

新冠疫苗的研发备受国人关注。

呼唤疫苗

7月,在疫情相对稳定之后,我们关注了后续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针对疫苗研发技术路线、免疫策略、接种优先人群等问题,发表了多篇重磅解释性报道。

全球23种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中疾控专家分析免疫策略这样定

陈薇院士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完成2期临床试验,距上市还有多远?

9家中国企业获批开展临床试验,详解新冠病毒疫苗的五大技术路线

新冠疫苗上市后哪些人应优先接种?中疾控专家详解

多个国际组织牵头新冠疫苗实施计划,如何提高全球可及性?

8月,我们研究了武汉疫情只有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发表了系列专题报道。我们注意到一些省份在大力度建设更多的生物安全P3实验室,有的省份则在期待该省的第一个P3实验室。7省份规划新建省级疾控中心,全国近20个P3实验室同步建设中

1199x800_5f33defe78a46.jpeg

在这次各地的疫情防控应对中,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表现受到肯定和关注。

我们注意到,上海的“小汤山医院”模式在多地推广,地方龙头传染病医院的建设可能会升级。多地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传染病医院如何升级?

此外,湖北和武汉作为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最大的地区,他们在新冠疫情之后的公卫改革,是否有样板意义,也值得关注。投资超千亿启动“公卫基建”,湖北如何探路中国疾控改革?

1609389259.png

这是一个关于记者帮同事戒烟的“真人秀”系列视频。

公卫热点

在与疫情“赛跑”的间隙,这一年里,我们还关注了控烟、阿尔兹海默病、罕见病用药保障难等公共卫生领域问题。

暴走“戒烟”5集系列短片,南都记者记录自己试图帮助一位同事“科学戒烟”的经历,力图消除公众对戒烟过程的误区,增进大家对戒烟门诊的了解,进一步提高中国戒烟服务使用率。

求解罕见病“天价药”难题:压力从药监局转向医保局,如何应对?2020年,一种名叫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的药物受到关注,原因是其让人难以承受的价格。随着药品审评审批改革,我国的新药上市速度加快。行业研究报告预计,未来三年,中国有望新上市的罕见病药物近百种,医保如何应对,备受关注。

800x534_5f673e9b6a4cb.jpg

王歪妮老人去年查出恶性肿瘤,如今意识有时不清晰,经常认不出儿子。

当农村遇上阿尔茨海默病:我们的记者在农村里走访了一周多,记录这群沉寂的群体的日常和困难。

这就是我们的2020,希望在2021年可以继续陪伴大家,为大家带来更多优质的健康新闻报道。

采写:南都记者 吴斌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