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电鸡”围城,立法滞后的深圳如何补课?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5-03-31 17:17

“从源头治理控制电鸡增长的方法没有,中间对违法的执法方法没有,末端对违停的处理方法也没有”,近日,“深圳电鸡围城”现象持续引发市民热议,其中对立法的诉求十分迫切。

当550万辆电动自行车在深圳街头形成“钢铁洪流”,日均超千万次骑行需求撞上“人非共板”的道路设置,人非混行加剧。当前,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已通过立法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治理体系,深圳却因为《深圳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试行)》到期,基层执法陷入“无据可依”的窘境。面对市民“有法可依”的强烈呼声,深圳如何补课?如何取长补短,弯道超车中蹚出一条具有先行示范意义的治理新路。

图片

治理竞赛鸣枪起跑,深圳为何掉队?

面对电动自行车数量井喷的局势,中国超大城市正集体掀起电动自行车的治理竞赛。北京最早于2018年出台《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上海、广州2024年完成新规修订,武汉五年三次法规迭代,成都也于2024年6月施行新规,江浙两省更是在2020年完成省级立法布局,逐渐形成了一套“立法先行、动态调整”的治理逻辑。

相较之下,深圳在2024年8月法规到期后陷入真空期,新规至今仍在襁褓之中,这种滞后折射出深圳在创新包容与秩序管控的天平上反复权衡。据媒体2024年4月报道,深圳交警起草了《深圳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并已完成公开征求意见。近一年后,直至2025年3月,市民才从媒体报道中得知深圳交通部门制定并印发了《深圳市城市道路空间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指引(试行)》,但全文并未公开。当其他城市以立法速度和即时应对展示治理效能时,深圳却显得步履迟缓,暴露出在这一轮治理竞赛的落后之势。  

超大城市因地制宜式治理,深圳怎么取长补短?

在电动自行车治理这场大考中,“北上广”等城市的立法之路,实则是破解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的实践样本。北京自2018年率先出台《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2022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控的实施方案》,2025年的《北京市消防条例》明确电动自行车及电池禁入电梯。北京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了“目录管理-电子牌照-限速管控-消防责任”的全链条法治体系,其核心区95%的非机动车道覆盖率更揭示了路权重构的重要性。

上海则走“技术治理”路线,2024年修订新规后,全市推行“一车一码”电子追踪系统,外卖、快递行业的专用号牌内置芯片能与电子警察实现数据传输。同时引入基层法治观察员制度;通过“充电桩热力图”精准定位设施缺口;相关部门陆续发布《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和停放场所设计标准》等配套文件,建立“立法+标准”的双轨制度。广州2024年新规推出“总量控制”“派单管控”等手段,追究改装车行非法改装连带责任。

反观深圳,2024年虽启动法规修订,但对比北上广的系统化立法,其目前仅有零散的停放指引和执法规范。当上海骑手日均违规率因政企共治下降、广州赋码技术覆盖百万车辆时,深圳可借鉴的内容还是非常丰富的。

深圳市人大代表赵广群接受奥一新闻采访时表示,深圳应该利用特区立法权,尽快制定或修订《深圳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减少执法权限交叉带来的问题。

在治理经验借鉴方面,赵广群认为,从国内看,北京通过实施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制度,加强了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上海通过提供电动自行车停车优惠、补贴等政策,鼓励市民规范停放电动自行车。从国际看,荷兰阿姆斯特丹通过建设大量的自行车停车设施和优化自行车道网络,有效解决了自行车停放和出行问题;新加坡利用智能停车系统和电子支付技术,提高了停车管理的效率和便利性。

民意倒逼下补课,深圳能否弯道超车?

数据显示,2024年1-7月,深圳交警共查处电动车违法140万宗,其中违规走机动车道39.1万宗。电动自行车治理已成为近些年深圳两会的热点话题,深圳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在呼吁尽快立法。深圳市政协委员王雪指出,目前深圳亟待改进“人非共板”的问题,在深圳下一步的交通规划和路权分配中,首先要保证行人的路权和安全,另外就是避免混行。奥一网调查显示,超八成市民支持立法但反对“一刀切”,这与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的观点不谋而合:“政策制定应倾听公众的声音,避免‘不骑车的人定标准’。”

在这场电动自行车的治理竞赛中,尽管立法进程滞后,但深圳也在积极地去调研和追赶。2024年7月,深圳市政协举行“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编制并印发了《深圳市非机动车道设置指引汇编(试行)》,并计划3年时间实现具备条件道路非机动车道100%覆盖。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介绍,《深圳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已开展修订起草工作。2025年,深圳已完成新改建自行车道4400公里,设置率提升至40%;打造“换电之城”计划新增充换电口2万个;宝安区正推进45个地铁站点改造,龙华区试点立体停车设施……这些努力背后是迫在眉睫的治理压力,压力之下,深圳正尝试“边跑边补课”。

在这场被动追赶中,深圳的挑战远不止立法速度。面对北上广“立法+技术+共治”的治理闭环,这座创新之城仍需在路权重构、多部门协同、多元共治与市民诉求间寻求平衡。深圳作为先行示范的一个城市,理应在这个方面更有所作为,能否将“滞后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将考验这座先锋城市的治理智慧。

相关报道:

深圳地铁口遭“电鸡”围堵,行人被迫跳“芭蕾”! 记者实探

基层执法陷“无据可依”!深圳如何补课?代表、委员献策

深圳地铁口遭“电鸡”围堵引关注,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深夜回应

深圳电鸡围城,网友纷纷献策!这几点亮了

“电鸡”围城如何破?过半网友呼吁推动立法、严格执法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蒋清君 余悦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