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港力量:一起来听港人写给湾区的25封“情书”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新文旅
原创2022-06-30 19:32


湾区港力量.png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香港、澳门、广州、深圳4大中心城市为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承担着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辐射带动作用的重任。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推进,跨境基建如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陆续开通,香港与湾区其他内地城市的关系也更加紧密。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南方都市报特别推出“湾区港力量”大型策划,通过采访港人(团队)的故事,讲述香港人在湾区生活、学习、就业、创业、艺术交流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经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交流鼓与呼,见证粤港澳大湾区的巨大变化。接下来,我们一起听一下,他们写给湾区的25封“情书”。


就业

选择在湾区内地就业

要勇于尝试,跳出过往圈子

香港特区政府于2021年1月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于2021年1月8日推出,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均有业务的企业,聘请在2019年至2021年获颁发学位的香港大学毕业生,安排他们派驻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截至2022年2月,参与就业计划的企业通报已有近1100名毕业生入职。


陈柏熹:

喜欢广州的人情味

希望有长远发展

800x1200_6286ec102a21d.jpg

毕业后毅然选择来广州的他,觉得广州是湾区内地城市里很有烟火气的地方。“我去过很多次深圳,想选一个比较有新鲜感的城市,因为我没来过广州,就决定来广州了。”八个月下来,回望当时的选择,陈柏熹觉得没错。他喜欢广州的人间烟火味、人情味,也喜欢这里的岭南文化。节假日的时候,他也会穿梭在骑楼间,在老广州走走停停。

“我2016年初次来内地,这几年,内地变化是非常大的。”陈柏熹认为,湾区内地城市发展潜力很大,拥有很多资源。而且生活成本比较低,租房等都比较便宜。香港青年也可以更好、更容易去达到或者满足想要的生活水平。此外,公共事务的办事效率也很高,民众能更好地享受到政府部门的服务。作为香港青年,陈柏熹也越来越坚定,希望从自己的职业做起,在内地有长远的发展。

报道: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系列报道

视频:


叶文悦:

利用港人身份

帮助香港青年融入大湾区

800x1201_62872b1020560.jpg

叶文悦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现在是香港工联会内地咨询服务中心项目干事,从事青年工作,2021年6月,他从香港来到广州,至今已经10个月了。回顾这10个月,他表示,从考虑、决定到亲身经历,去尝试走一个人的路,到现在收获了友情、快乐,足以证明来广州是值得的。

在他看来,香港人在内地工作也有独特的优势,香港是国际大都市,和国际接轨,内地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目前,香港特区政府也大力提倡香港青年在内地工作,所以会有香港青年发挥的空间”。他认为,对于有意在内地发展的香港人,要勇于尝试,跳出过往的生活圈子,在内地拓展人脉,同时也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报道: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系列报道

视频:


林亭:

坚持自己的热爱

在内地看到更大发展空间


林亭.jpg

“我来内地发展,最看重的就是这里的发展机会。”林亭说,虽然相比在香港工作可能对内地环境没那么熟悉,但内地让她看到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进入港铁后,林亭顺利进入了自己喜欢的公关部,从互联网小编到视频拍摄剪辑,再到策划项目并为项目做预案,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成长着。

“我觉得湾区内地城市最大的优势,就是就业机会和选择比较多吧。”在林亭的眼里,湾区内地城市的工种选择也比较多,对于想要有一些新的发展机会的香港青年来说,在这边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而对于她个人而言,抱持着对于媒体、公关工作的热忱,如果有机会,也希望以后可以留在内地,留在港铁,继续往这方面发展,继续学习更多的东西。

报道: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系列报道

视频:


廖家咏:

大湾区充满机遇

所见所闻对未来帮助大

800x746_62872c4c4d1fc.jpg

2021年,当大学同学看到“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相关新闻,第一时间转发给廖家咏。“收到消息后我非常兴奋,这个计划是第一届,而我也是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觉得非常幸运”。当时,她所在的大学班级,都是通过求职网站应聘从事市场营销相关的行业,普遍都留在香港工作,廖家咏是他们之中唯一来到内地工作的。

如何才能吸引更多香港青年来内地工作?她分享说,“比如我在天河区工作,纳税是比香港高出很多的。”她建议,像广州南沙、深圳前海会给到香港人税务优惠政策,希望这些政策会普及到其他地方,这也是吸引香港毕业生到内地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报道:湾区青年就业计划

视频:


林祉宏:

在内地生活

简直不要太方便

2500x3193_611f96f8dfe00.jpg

“准00后”林祉宏出生在1999年,成长于一个香港普通家庭。和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样,带着对职场和未来的憧憬,毕业前,林祉宏有了到内地城市闯一闯的想法。

“家人朋友都对我在内地工作给予很大支持,新鸿基地产在香港是很有口碑的品牌,再者大湾区充满了机遇,有不同的资源配套给年轻人施展拳脚。”在林祉宏看来,年轻一辈在大湾区的发展边界更广阔,每个城市都有许多机会,自己已经无缝融入到广州的工作和生活中来,“希望可以把在香港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报道:湾区青年就业计划


创业

在湾区大舞台

港青开启全新“粤生活”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今,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将就业和创业的目光投向内地。在大湾区这个广阔的大舞台上,香港青年开启他们一个个“人生第一次”,也在这里开启着他们全新的“粤生活”。


陈翠霞:

广州的创业经历

想分享给香港朋友

EA04_EA04_0392.jpg

陈翠霞是1988年出生的香港人,家住九龙,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学的是服装专业。因为哥哥在西班牙投资酒庄,她在天河区开了一家卖西班牙红酒的跨境电商贸易公司,想要把西班牙的红酒和文化带到广州来。

在广州的创业经历,陈翠霞很想分享给她的朋友。“因为疫情,很多同学和朋友都失业了,被迫转行。其实他们都很上进,我一直劝他们来广州看看,两万块钱的启动资金,就可以自己做老板!”“感觉就像是开火车一样,一路畅通。”谈起公司开业的过程,陈翠霞觉得顺利得不可思议,“除了办公场地,港澳青年之家还帮我申请营业执照、开通公司账户、租赁人才公寓,招聘公司员工……”

报道:香港青年湾区创业


辛妮诗:

在南沙“碳”创业

把减碳技术应用到文旅生活中

801x534_617b82bc0a04b.jpg

近年来,大湾区内地城市针对港澳青年推出了不少的创新创业政策。辛妮诗为了在内地成立新公司,做了不少调研。“我对比了各地的福利政策,发现南沙有针对港澳青年的创业扶持和孵化器,我实地走访了好几家,最后选择了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

坐落于大湾区几何中心广州南沙的创新工场,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知识转移、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势,以“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为发展模式,通过创新粤港澳及国际科技合作机制,着力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科技创新创业核心载体和人才聚集地。辛妮诗看中了创新工场科技的定位,也希望借着这个平台与湾区政企建立更强的链接。

报道:香港青年湾区创业


陈锋明:

大湾区有许多机会释放出来

关键就要看你是否可以把握

800x534_62b3f86c5ab16.jpg


陈锋明在来内地创业前,曾在香港一家公司做了5年的设计师。2015年,他独自一人来到深圳创业,创立整合型创新服务机构inDare,为企业提供产品、品牌,甚至空间体验设计服务。不少内地知名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网易和华为等,都是inDare的客户。

对于有意在湾区城市创业的香港青年,陈锋明建议,无论在香港还是内地,都需要每个人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事情,哪里的成功几率更大,就去哪里做,“大湾区现在有很好的营商环境,有政府的大力的支持,去塑造未来这样一个庞大的城市集群,里面会有很多的机会释放出来,关键就是要看你是否可以把握这个机会,以及在这个机会之下能够创造什么价值”。

报道:香港青年湾区创业


何膺惠:

用广州本地元素

创新鸡尾酒酒单

800x450_628ded2f9f8d8.jpg

何膺惠(Andrew),从香港移居广州约12年。大学毕业之后,他看到内地的迅速发展,萌生了到广州工作的想法。于是集团派其到广州君悦酒店工作。在他离开酒店业之后,创办了一家现代越南菜馆以及Hope&Sesame(庙前冰室)。

何膺惠很看好大湾区餐饮的发展,越来越多新朋友会来到大湾区,特别是高收入高学历人群。除了日常工作之外他们也需要下班后的休闲时间,在北京上海或者其他亚洲城市,有过国外工作经历的人,去酒吧喝一杯已经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那么他们会把这个需求带到大湾区。广州会逐渐成为酒吧文化发达的都市。

报道:香港青年湾区创业


何剑鸣:

20年见证广州

美发业“变美魔法”

801x535_6166a0c07348b.jpg


何剑鸣2001年来到广州,希望把更具国际潮流的发型创意带到广州。在广州工作20年,他见证了广州美发业这一行业的变化与发展,见证了广州独立发型师工作室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懂得追求更美好更时尚更个性化的造型。‘

国家对大湾区大力推动和支持,是大湾区发展的好机遇,各种利好政策让年轻一代去发展、去创业、去投资,大湾区位于整个珠三角的重要位置,发展空间优势明显,令更多有为的年轻人有机会投入其中。对于我个人来说,何剑鸣非常看好大湾区的发展,目前我在香港和广州都有工作室。“计划把我在广州的工作室进一步扩充实力,比如再找新的发型师合作,扩大我们的客源,提升服务水平。”

报道:香港青年湾区创业


文化交流

艺术家可通过香港地理优势

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既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沃土,也是对外宣传中华文化的窗口。香港正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艺术家们可以通过香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香港的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融汇中西,包容万象。


香港天籁敦煌乐团:

香港人传播敦煌文化

也算是香港在传承中华文化

香港天籁敦煌乐团2.png

“希望可以从音乐的角度为传播敦煌文化尽一些绵力。也希望让人们知道,中乐也可以演奏现代的东西。更希望人们听到音乐后会去看一看敦煌,更深地了解敦煌的文化。”香港天籁敦煌乐团成员陈韵妍说。乐团组建之初本来以为只是演出一两次,排列场地也很有限,能坚持下去就很不容易了。但慢慢地,他们都有了弘扬敦煌文化的使命感。

朱启扬现在在中央音乐学院读研究生,作为一个中国香港人,他曾思考“我的根在哪儿?我身后有什么文化?”在他开始有这么一个问题的考虑时,他接触到了敦煌文化,后来才想做敦煌乐团和去北京读书。他觉得这是一种缘分,也是对于自己身份认同上的一些考虑。朱启扬称本来就很喜欢中乐,自己作为一个香港人,去传播敦煌文化,也算是在香港传承中华文化。“希望能为这件事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将来也是香港可以留下来的东西。”

报道:香港艺术家传承中华文化

视频:


林佑森:

给废旧材料另一次生命

变成中国庭园的形态

800x534_61a767c68b4b7.jpg

大学时期,林佑森主修绘画,后来开始慢慢找自己喜欢的主题和风格,就模拟电子版线路去画画。“后来我就在想为什么不直接用电线、线路板去创造作品。”林佑森说,用电线的线路去创作可以让他一边做一边透过线路去想象,最后成型会有惊喜。慢慢地,他开始用电线做成树的形状,和电路板组合,并用电路板上的锡组成“流水”,这样“有山有树”,就有了中国庭园的形态,像“移动的山水”。

每天给铜“浇水”,让铜慢慢生长出来变成《铜林》,这是此次大湾区艺术展的艺术家林佑森的参展系列作品之一。林佑森发现高科技的城市每天产生大量的电子垃圾,便收集废旧的电路板和电线,通过重新组合、上色,让熔化的“锡”成为“水流”、电路板和电线成为“山”和“树”,创造出各种园林景观,赋予其新的生命。在其作品背后,是对工业产品的利用、拆解与再组合。

报道:给铜浇水!香港艺术家赋予废旧电子产品零件新生命


高少康:

以创意与艺术带动

香港与大湾区城市互联互通

800x1059_61a7709bd4e0f.jpg


大湾区艺术展览系列「创艺互联」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艺术推广办事处与香港设计师协会,以艺术和设计为主题共同筹划,在四个大湾区城市——深圳、广州、佛山及东莞举办六个线上线下展览,展示12位香港艺术家设计师及一位深圳媒体艺术家的作品。

香港设计师协会副会长高少康介绍,此次期望通过一系列展览让艺术家与设计师成为创作伙伴,借着理念、经验和表达手法上交流对接,迸发出崭新的创作灵感,以创意与艺术带动香港与大湾区城市的互联互通。

报道:用设计寻找童年!香港设计师高少康用emoji创作卡通角色


林健华:

香港音乐大咖转战内地

提携新人湾区创业

800x1200_624eae59953e5.jpg

林健华,于1995年以 Blackbox 黑盒子独立乐队正式加入华语乐坛,1997年赴台北加入了滚石唱片作为音乐制作人;在行业里拥有丰富的音乐制作及艺人策划经验,至今创作和制作歌曲超过350多首,专辑制作超过50多张,合作歌手超过100位,代表作包括莫文蔚《忽然之间》、张学友《有病呻吟》、古巨基《必杀技》《眼睛不能没眼泪》、陈奕迅《与我常在》《我的快乐时代》、杜德伟《情人》及其他合作巨星包括刘德华、李克勤、梅艳芳、张智霖等。他创作的经典歌曲被广为传唱,并曾夺得各大颁奖礼的金曲奖,是华语乐坛举足轻重的音乐人。

林健华于2013年移居广州,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广州的10年时间里,他在内地挖掘传统艺术人才,并通过WCOPA世界表演艺术锦标赛,让中国传统艺术让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同。此外,他任粤港澳青年演艺联盟主席,致力于为更多的香港新一代音乐人回到内地创业提供帮助。关于未来,他希望利用大湾区的资源整合,更好地推广粤语歌曲,让经典得以传承和发扬。

报道:莫文蔚陈奕迅背后的香港音乐大咖转战内地,提携新人湾区创业


陈照延:

植根岭南,融会中西

香港音乐人保育传播岭南乐种

800x800_620cafa71ecd3.jpg

“我是地道广府人,岭南音乐中的粤乐就是我的乡音。”香港“竹韵小集”乐团行政总监陈照延对岭南音乐的感情很深,他于2003年组织成立了香港“竹韵小集”乐团,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岭南音乐。

“竹韵小集”乐团以发展“香港中乐文化”为目标,致力展现中国音乐“小而美、简而精”的独特魅力。“ 岭南音乐本身也是香港中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韵小集作为坚守本土的音乐团体,对于岭南音乐传承和推广是责无旁贷,我们秉承‘本土精英,文化传承;植根岭南,融会中西’的使命宣言,在岭南乐种的保育和传播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报道:保育传播岭南乐种,粤港音乐人在行动


蒋家骅:

时尚产业各种人才

在大湾区各展所能

蒋.jpg

左一为蒋家骅


蒋家骅从事摄影创作逾四十年,在香港曾为林青霞、钟楚红、张曼玉、梁朝伟、梅艳芳等时代巨星拍摄写真;2001年他移居广州,开设摄影工作室,为当时广州的初创服装品牌注入更国际化更专业的时装摄影理念与元素,从而推动广州服装产业的发展。
摄影之外,蒋家骅也活得精彩。既爱食又擅厨,蒋家骅还是广州本地著名的餐饮设计策划人,其美食聚会《家骅+宴》已经成为广东饮食界的新名片。他还成为爱与诚的接力者,协助广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开办的社会企业——麦子咖啡,为特殊群体提供就业机会,回馈这座生活了近20年的城市。

报道:港星御用摄影师蒋家骅:时尚产业各种人才在大湾区各展所能


吴志华:

香港故宫一定要

背靠祖国、根植香港、放眼世界

香港故宫 吴志华2.jpg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于7月2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馆长吴志华认为,香港故宫不单是建筑物,一定要把故宫文化跟香港现代都市文化结合在一起。香港故宫在外墙中采用了饰面铝板、玻璃幕墙、天然渐变铁饰面板这三种形式的预制构件,使得外墙流光溢彩。而且,建筑还有一些故宫元素在里头,比如说我们这个天花有紫禁城这个琉璃瓦、红墙等视觉元素在里头。观众过来感受的是一个比较现代个性,也有一些历史元素在里头。我们也不希望在香港建筑物重新复制一个紫禁城。

2019年,正在建设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全球招聘馆长,吴志华放弃公务员身份参与应聘最终获选。对此,吴志华认为自己能获选,离不开自己的经验,“从事博物馆工作有三十年的时间,这些年来与内地很多交流,同行交流也很多,非常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不过,吴志华认为,更重要的是他对香港故宫的发展理念,就是香港故宫一定要背靠祖国、根植香港、放眼世界。我记得在面试的时候非常提到,这三点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祖国,没有故宫的经验,没有我们中国文化,香港故宫做不下去。没有香港特点,你也做不上去,而且我们要有世界眼光。如果没有世界眼光,那这就是一个香港馆。

链接:香港视角如何演绎故宫文化?南都专访香港“故宫”馆长吴志华

视频:

香港故宫开馆 直播海报1.jpg


求学

让更多香港青年知道

内地有广阔天地实现梦想

5月28日下午,由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新时代港生 筑梦大湾区”——首届大湾区十大杰出港生决赛在广州市智汇谷人才联盟交流服务中心路演厅大厅顺利举行。该决赛设立广州主会场和香港分会场,以“新时代港生 筑梦大湾区”为主题,展现大湾区香港学生的风采和故事以及对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畅想。

此次活动的主办方称,本次大赛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举办,旨在进一步挖掘典型案例,展示大湾区港生风采,吸引更多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就读,发挥青年交流对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积极促进作用。


陈添辉:

助力乡村振兴

连续4个月扎根清远连南瑶族村寨

800x600_62a1b3fe1c2eb.jpg

在中山大学就读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陈添辉是首届大湾区十大杰出港生之一,他也在比赛中获得了单人项的“社会责任奖”。他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这次的比赛他认识了许多优秀的香港青年,他们不仅在专业上优秀突出,而且每个人都有家国情怀,他期待能与这群香港青年一起合作,充当两地信息友好传递的桥梁。

来到内地读书后,他去过肇庆、广州的一些城中村等地方调研。去年7月到10月期间,他在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社工站做驻村社工,和乡亲们同吃同住。陈添辉说,社工并不是高高在上地来到农村施舍或救助,他记得当时老师跟他说,不要当成是“下乡”,而是“驻村”,“下乡的话可能就是大学生拿着问卷去问正在干农活的农民‘太阳晒不晒、辛不辛苦’等问题,但驻村的话,我们的关系就更加平等,跟着他们一起种田,体会他们有多难,我也会更加有同理心”。

报道:港生筑梦大湾区:让更多香港青年知道内地有广阔天地实现梦想


劳诗芳:

坚守抗疫第一线

创立全校首支面向港澳台侨的志愿服务队

800x600_62a1b3058ed9e.jpg

2018年,劳诗芳从香港来到暨南大学就读本科,这是她第一次真正在内地生活。在暨大读书间,劳诗芳创建了全校首支面向港澳台侨的志愿服务队——诚立服务队。服务队中不仅有港澳台侨还有内地的优秀学生加入,劳诗芳说:“我希望可以做一些回馈社会的公益服务,并且还可以帮助更多的青年去增强自己的家国认识。”在香港疫情最严重的时刻,她加入了抗疫行动,补充社工人数不足的缺口,为社区确诊家庭派送抗疫物资。

谈及未来,劳诗芳也希望可以回到香港社区,从事相关青年工作,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湾区故事来使得香港青年们消除对内地的误解,促进港粤两地的青年开展交流,对家国形成认同。“我们这群杰出港生或者是许多香港新青年,都是很优秀的,并且有热情有动力,我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去推动粤港两地的青年交往,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甚至是搭建起一个交融的圈子。”

报道:港生筑梦大湾区:让更多香港青年知道内地有广阔天地实现梦想


郑禧年:

用粤语有声书讲述香港故事

积极推动青年交流融合

800x535_62a1b5909b224.png

郑禧年来自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粤语)专业,他在大学期间加入了学校的声海工作室,用粤语有声书讲述香港故事。他提到,内地成本低,机会多,受众也比较广,“希望让更多香港青年知道,在湾区的内地城市,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内地是真的有很广阔的天地去实现梦想”。

以前,他对大湾区的理解只停留在自己比较熟悉的深圳、珠海、广州等几座城市,但在采访中,通过这些香港青年的故事,他知道了不同区域都会侧重推动不同的产业,“比如江门在做鱼菜共生的项目”。他提到故事传播的重要性,“因为香港青年接受比较多的是政策的红头文件,比较难懂,所以要通过真实的用户去感受,就像买家秀,由他们去讲故事,我们才能知道原来大湾区有那么多可以实践的想法”。

报道:港生筑梦大湾区:让更多香港青年知道内地有广阔天地实现梦想


杨舒玥:

离港辞职内地读博

在公益项目中找到意义

800x1067_62a1b36cbb22a.jpg

2019年,杨舒月从香港来到内地,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一名博士研究生。此前,她已经在香港的媒体行业工作多年。在谈及回到内地读书的原因,杨舒玥提到一方面内地媒体的发展环境较好,符合她的价值趋向;另一方面回到内地发展和读博深造一直是她人生规划的一部分。事实上,女性读博可能会面临诸多方面的压力,但她表示自己是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压力不会成为她完成既定目标的阻碍。

在回到内地读博期间,杨舒玥加入了一个公益性质的传媒组织——“声海工作室”,通过普粤双语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声音品牌,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现在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会考虑它的社会效益,真正感觉到他是有意义的。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了解香港,或者有更多的香港青年去了解内地。

报道:港生筑梦大湾区:让更多香港青年知道内地有广阔天地实现梦想


声海工作室:

港澳青年讲好中国故事

讲述真诚自然会获得共鸣

800x545_62aad7ca24ef8.jpg

“共享机遇,共创未来,逐梦湾区青年说”,在每一期的《逐梦湾区·青年说》开头,都会有这么一段朗朗上口的粤语开场白,其后,主播便会介绍本期嘉宾在湾区生活创业的故事。与普通的音频创作者不同,这是一支来自暨南大学声海工作室的学生队伍,他们关注青年议题,致力于通过普粤双语去讲好中国故事。

据了解,声海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12月,截至2022年3月底,声海创作的音频数量超过7600个,播放量超12.4亿,目前已聚集近 300 名传媒专业成员,其中1/3为港澳台侨青年。声海工作室的创始人林小榆告诉南都记者,她希望用年轻人愿意听、听得懂的方式讲述讲述中国故事,也希望青年人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更好为社会服务。

报道:港澳青年讲好中国故事!声海工作室:讲述真诚自然会获得共鸣


建设者

借“千人过河计划”

港青正在工程界搭建港深沟通桥梁

在“时代精神耀香江”之大国建造主题展启动仪式上,中国建筑国际行政总裁张海鹏在致辞中表示,“十四五”期间,公司启动实施“千人过河”计划,派遣1000名香港员工跨过深圳河,到内地工作生活,促进香港专业人才与大湾区内地城市融合发展。

南都记者采访获悉,截至目前,已有超过70名中国建筑国际的香港员工作为“先头部队”,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透过他们的视角,可以看到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黄俊杰:

能参与内地重大民生

建设项目倍感自豪

800x1201_617aaaa33bc93.jpg

来深参与蛇口医院项目之前,黄俊杰还参与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项目(以下简称“香港故宫”)的建设。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与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合作建立的博物馆项目,也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内地以外的首个合作项目。

从地下室建设到主体建筑封顶,黄俊杰见证了香港故宫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成就感不言而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的重点文化项目,能够参与它的建设感觉很自豪。”

报道:借“千人过河计划”,香港青年正在工程界搭建港深沟通桥梁


赵伟:

有幸参建香港故宫

这样的经历让我倍感兴奋

800x600_617aaabe24afb.jpg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新人,赵伟就能够参加香港故宫的建设工作,这样的经历让他倍感兴奋。就连微信头像也换成了和香港故宫的合影,那是2021年6月拍摄的一张照片,赵伟拿着图纸,笔挺地站在香港故宫主体建筑旁。

“小的时候到北京旅游,长大在北京求学时,故宫都去过很多次。”赵伟说,能够近距离欣赏国家级文物的机会十分难得,香港故宫建成后,香港市民能够在家门口探索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是一件非常有归属感和自豪感的事情。

报道:借“千人过河计划”,香港青年正在工程界搭建港深沟通桥梁


郑媛文:

我与深圳“打工人”

没有什么区别”

800x1201_617aaad25f674.jpg

选择到大湾区内地城市来工作,其实是郑媛文在毕业时就为自己选定的职业发展规划,因为她看中了这里未来的发展潜力。2019年,她加入中国建筑国际,作为驻深员工在深圳工作了半年。随后又因支援公司的抗疫项目,在香港工作了一年。

有着多年内地求学的经历,郑媛文在深圳的工作生活适应得很快。用普通话和内地同事交流工作、闲暇之余到网红餐饮店打卡尝鲜,郑媛文笑称自己与每一个深圳“打工人”没有什么区别。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先行探路,为未来更多的香港同事来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报道:借“千人过河计划”,香港青年正在工程界搭建港深沟通桥梁


统筹:陈养凯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肖韵蕙 冯家钜 许琨 王艳玲 郑海虹 程昆

编辑:陈养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美好湾区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湾区港力量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